【開源年會】台灣IT人變身農夫 引入手機耕田、航拍AI捉蟲

撰文:蕭輝浩
出版:更新:

以往農夫耕田全是聽天由命、靠的是多年累積下來的傳統經驗。台灣IT人陳幸延一年前將科技引入傳統農業,利用開源編程研發出售價比市面平75%的泥土水份探測器、開發可監察田裡植物生長情況的手機應用程式、以至利用航拍和AI找出有害蟲的植物。目標是減低農民耕作成本、長遠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地區農業模式。

陳幸延大學資訊科技學系畢業,曾擔任程式編寫員,直至近年轉型為「數碼農民」,透過網上集結各方人士合力開發有助農業發展的科技。例如自行研發量度泥土養份、水份等指標的監察器,農民只需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何時施肥、灌溉、收割等即一目了然,售價亦比現有同類產品便宜75%。

陳幸延的實驗農場同時種植十多種作物,希望全年都有穩定收成和收入。(受訪者提供)

除此以外,他和團隊亦研發其他技術,例如利用航拍找出農作物是否健康,再針對性找出是否有害蟲;利用人工智能按照農友提供的圖片和描述,推測害蟲種類。凡此種種,都是希望為台灣農業找出一條新出路。

陳幸延解釋,現時農民收成有約二至三成會被浪費,若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有望減少浪費,增加農民收入。此外,現時許多台灣農民只種單一作物,容易因天氣、蟲害等影響收成,收入聽天由命。他希望透過技術改變台灣農業生態,利用監察器讓農民可同時監察十多種植物的生長情況,令農民全年均有收入。

被問及為何使用開源編程時,他解釋開源編程開發成本較低,也較容易修正或開發作其他用途,長遠期望能做到全台灣各區都有小型農場,為當區市民提供新鮮蔬菜,同時減低運輸所造成的污染。另外,亦希望透過收集和整理農業數據,讓台灣人即使日後傳統耕作智慧失傳,也可按數據去耕作,長遠讓台灣農業可持續發展。

香港開源年會為本港規模最大的開源科技會議,剛於本月16及17日於沙田科學園舉行,邀請數十名本地及海外開發者分享最新開源發展,內容涵蓋程式開發、數據分析、區塊鏈技術等,共吸引近600人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