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緊夏日尾巴】處暑後點解要沖18次涼?落住雨等秋天到

撰文:尹淑君
出版:更新:

明天是廿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一般在西曆8月23日前後,歷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代表暑氣開始潛藏起來;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由於此時三伏天氣已過或近尾聲,意味一年之中最熱的天氣將終止,所以如果想抓住夏日的尾巴,就要把握時間了。

而事實是,處暑後的天氣其實還未到真正的秋涼,所以俗語有云「處暑十八盆」,「盆」就是指「澡盆」,是指在處暑後,仍會熱得流汗還要沖涼的日子尚有18天之久,之後炎熱的暑天才會就此終結。

此外,處暑因代表秋天將到,故氣溫有明顯下降,氣溫變化會令處暑後常有綿綿秋雨來到,難怪民間諺語會稱:「一場秋雨一場寒」,在下雨後大部分地區氣溫會顯著下跌,所以也要小心著涼。

秋雨後天氣轉涼,大家要小心保暖。(盧翊銘攝)

翻查天文台的資料,去年的天氣數據便跟這些描述吻合,上年「處暑」同樣是在8月23日,在之前經過近兩星期0降雨或微量降雨後,當天便錄得了67.1毫米的雨量,令當日平均氣溫跟前一天下跌了4度,只得攝氏26.9度,而當日最高溫度亦只得攝氏29.5,是整個8月份最低的一天。

數據又顯示,在「處暑」後每隔數天就會下一場大雨,例如8月27及28日便分別錄得165.3及98.3毫米的雨量紀錄。踏入9月份後,雨量雖然開始減少,但每數天仍會錄得數十毫米的雨量,而平均溫度也逐步降低。

去年8月23日下的秋雨令氣溫大跌。(天文台網頁截圖)

然而,值得注意是在氣候變化下,這個規律也會出現「反常」的情況,這或許正好解釋,為何之後氣溫重新回升,甚至在去年9月底至10月初時,每日最高氣溫及平均溫度曾再攀升上攝氏30度以上的水平,直至10月中旬霜降之後,即已經是秋天最後的一個節氣,香港真正的秋天感覺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