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政策分析】廢除家課 一場歐洲國家正逐步擴大的「實驗」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今日(9月3日)是開學日,中小學生紛紛回校上課。有關學童壓力過大問題,近年隨著TSA/BCA爭議、學生自殺潮等等,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在任期間,當局指引取消了學生家課上限,被指助長上述情況。
在歐洲,部分國家政府近年已改變思維,朝「減少」甚至「廢除」家課的政策方向邁進,亦有個別學校自行限制家課。其中法國政府於2012年和2017年,先後取消小學和中學的家課制度,引起國際社會討論。
有關政府的思考方向,是學生功課應在校內完成,家課剝奪他們應有的閒暇娛樂時間,而且對無錢請人補習的貧苦家庭不公平。當然,政策實行的力度有商討空間,但以上思維,已值得香港政府借鏡。

吳克儉在任期間,教育局取消小學生家課書寫量的限制。(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調查:學生學業及課外活動壓力創近年新高 小四生快樂指數大跌

港府取消家課書寫量上限 OECD:家課與學生整體表現關係有限

學生家課從來是永恆爭議題目。傳統智慧認為,教育是社會流動重要途徑,家課可補足上課學習的不足,讓學生在家適度溫習,掌握基本知識,適當的家課也有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過量功課卻會剝奪學生發展其他專長的機會、扼殺創意,甚至基本的休息時間。

不過,家課對學習是否有大幫助成疑。根據立法會今年初發表的資料研究,家課與學業成績有一定關係,但一般只限年長學生,對年幼兒童幫助有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09、2014年的研究結果更直指,家課量與學生的整體學業表現並無必然關係,只在數學方面幫助較明顯。

在香港,學童家課量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拿出來批評一次。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政府2014年更新《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指引,取消了家課書寫量上限要求(初小學生為每日30分鐘,高小學生則為每日60分鐘),讓學校自行制定「合適的校本家課政策」。此舉被指縱容學校濫派家課,多項大大小小調查都提出,本港中小學生快樂程度偏低,功課壓力是主要原因。

近來愈來愈多人關心中小學生的功課過多。(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延伸閱讀:家長組織要求設家課上限 蔡若蓮稱會與業界及工作小組討論

教育局拒「一刀切限制」 只提抽象原則

教育局官員過往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被多次追問家課量問題,但一概拒絕收緊限制。2015年11月,吳克儉回應議員田北辰提問,指現時家課形式趨多元化及採用開放模式,不須再為「書寫量」設限,所以指引只訂出若干原則,由學校自行設計「有效益的家課」。

現任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也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2月,回應鄭松泰及蔣麗芸的提問。他指,教育局對中小學家課已提出一系列指導原則,如確保學生有空間發展個人興趣、有充足時間休息等,以一刀切方式訂定每天家課數量上限要求,不能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

教育局的解釋,不能說全無道理,學習模式多元化之下,硬性規定學生書寫量確實效用有限。不過,問題在於當局取消功課書寫量上限後,沒有訂立更清晰指引,規限各類型家課數量,只提供抽象的原則。當局亦無適度調低課程要求,導致學生要在有限課時學習大量內容。

於是,學校自然傾向「人有我有」、「有派錯冇放過」,學生福祉並非首要考慮。

法國兩任總統奧朗德(左)與馬克龍(右),先後宣布廢除小學和中學的家課。(路透社)

歐洲國家步向「廢除家課」 法國由小學擴展至中學

參照外國例子,不少歐洲國家傳統家課都不多,近幾年有國家再進一步減少家課,甚至推向廢除家課的目標。其中法國前總統奧朗德於2012年10月提出在小學廢除家課,認為功課應該在學校完成,而非帶回家;馬克龍去年當選總統後,進一步擴展措施至中學,去年9月新學期開始後,中學生的課後作業也要在學校完成。

法國教育部長布蘭克爾提到,「回家功課」對家長造成壓力和負擔,弱勢家庭家長欠缺金錢和文化水平輔助學生做家課,對他們不公平。

延伸閱讀:課時長、功課多 小學生快樂嗎? 全日制增學童壓力

西班牙家長周末「罷寫」

有關政策引來的反應頗為兩極,部分英美媒體批評,法國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之中,不及歐盟其他成員國學生,如再廢家課將進一步削弱學生競爭力;但政策支持者認為,廢除家課可讓學生先學其他技能,保持小孩學習興趣,而非不斷催谷令他們討厭學習。

不少歐洲國家民間團體,近年都開始發起行動爭取減省家課,亦有個別學校試行不派家課,如英國、挪威、德國等。其中西班牙前年更有家長團體發起大型「罷寫」,聯合全國1.2萬間小學學生和家長,進行一個月「周末不做家課」行動。聯盟認為,家課對孩子弊多於利。

家課是否一次過廢除,確實有商榷空間,因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狀況,所需力度不同。例如英國埃塞克斯郡(Essex)一間學校前年宣布廢除家課後,由於爭議太大,今年起恢復部分家課。然而,總體方向並沒有大變,就是盡可能限制家課量,以免給予學生和老師太大壓力。

香港學生的功課壓力相當沉重,有不少聲音都建議減低功課數量,令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課外活動。(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小一生引經據典學成語 學者批太深:點解咁心急學晒六年嘅嘢

廢除家課難 第一步先對數量設限

回看香港,在華人社會劇烈的競爭文化之下,「虎爸虎媽」當道,極力催谷子女「贏在起跑線」。莫說廢除家課,即使只是家課不夠多,可能反過來惹部分家長抱怨。但無論如何,現時本港教育界主張家課愈多、愈艱深就愈理想,揠苗助長催谷學生,肯定不是健康現象。

當然不發家課,部分要求高的家長還是可能額外花錢讓學生做補充練習,但重點是讓一眾家長和學生有得選擇,而不是強迫。

減省家課背後涉及眾多範疇,需從課程、考試安排等多方面配套,更受社會文化影響,本港要一步廢除,或許不太現實。然而,教育局也應考慮訂立更清晰指引,具體限制家課數量,例如列明做家課的大概時數,學校不應派超出學生水平的作業等,以便還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