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港產再造物料欠力度 玻璃磚之父嘆資源變廢物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環保署擬透過推行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從源頭減少廢玻璃產生,但要提升回收率,得環環相扣。被稱為「環保磚之父」的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潘智生,一年前向政府提交方案,建議將正廣泛應用的第二代環保磚裏的玻璃成分,由25%大幅提升至50%,惟與部門交涉至今未有結果,而廢物管理政策滯後,使得無數玻璃資源「葬身」堆填區。不少人說玻璃樽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根據環保署資料,2016年每日有243公噸玻璃樽棄置在堆填區,全年接近8.9萬公噸,但同年玻璃回收量只有9,300公噸,回收率僅約一成。政府希望透過玻璃樽徵費,大幅提升回收率至超過五成。

潘智生研發的環保磚已演化至第五代。(梁鵬威攝)

環保署預料,政府工程可完全吸納本港回收的玻璃物料,除了使用含廢玻璃成分的環保地磚,還可用於本地填海或地盤平整工程。把廢玻璃轉化成環保磚的專利發明,來自潘智生。他指出,香港沒有玻璃工業,出口廢玻璃,運費高昂,轉化為建築材料才是最好的出路。

潘智生研發的環保磚已演化至第五代,但應用層面維持在第二代。他解釋,第二代環保磚加入25%廢玻璃碎片,常用作表層會閃閃發光的街道地磚,第三代再加入光合催化劑,在靜風下可吸收約5%污染物,可應用在空氣污染較嚴重地區,例如旺角、銅鑼灣。不過,有成品卻沒有市場。

潘智生表示對研究中的第五代環保磚甚有信心,「玻璃砂成分達70%,加上10%鋼渣粉,更加環保,長遠計也最便宜。」他解釋,這款環保磚耐水、耐火及耐酸,沒有加入水泥成分,毋須高溫燃燒,節省了能源,且只需數分鐘便凝結,適合取代污水廠和污水渠內價格較昂貴的修補材料。

學者批港廢物管理歎慢板「香港廢物管理政策推行得太慢。」潘智生受環保署委託研究提升環保磚玻璃含量,在一年前提交報告,他指第二代環保磚的玻璃含量可提高一倍至50%,然而修改政府工程規範才能改用,交涉了一年仍未修改。他希望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綠色建材,令這些價錢稍貴、添加廢玻璃成分的環保磚有生存空間。「若這些廢玻璃沒有被使用,最終還是送去堆填區,政府最後都要付出社會成本。」

環保署表示,政府一直透過環保採購政策,在工務部門及房屋署的建造工程中使用含本地回收玻璃物料的環保地磚。2013年至2017年間,有關工程使用的環保地磚總面積達87萬多平方米,平均每年吸納約3,000至4,000公噸本地廢玻璃容器轉化成的回收玻璃物料;部分回收玻璃物料用於本地填海或地盤平整工程,預計這些渠道將可完全吸納在本港回收的玻璃物料。

政府應解除官僚制度下的枷鎖,加快環保政策的進度。(梁鵬威攝)

廢玻璃出口再造 承辦商怨成本高本港早已發展玻璃轉化成建築原料的技術,惟出路問題一直無解決。根據政府與兩個玻璃管理承辦商的合約,承辦商每月需預留合共不少於750公噸的玻璃碎片,送交政府的中央儲存設施,供應本地。

至於剩餘的玻璃物料,承辦商碧瑤廢物處理及回收有限公司表示,現階段全數提供予本地公司作為建築物的原料使用。香港玻璃再生有限公司則表示,大部分會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把廢玻璃碎片轉化成新玻璃樽的製造材料,每公噸玻璃碎片市值200元至500元,但運費高昂,承載20公噸玻璃碎片的貨船,每轉運費達約6,000港元,收益不太可觀。

要避免大量玻璃樽送到堆填區處置,若未能做到減少使用,最理想還是重用,繼而才到回收。政府除了需提供誘因鼓勵不同持份者重用,當社會已有技術為被棄置的玻璃樽重新賦予生命,轉製成為可被持續使用的物品,政府何不解除官僚制度下的枷鎖,加快環保政策的進度?

上文節錄自第12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7日)《港年「葬」四萬噸紅酒樽   玻璃樽徵費  未推已受挫》。

相關文章:港年「葬」四萬噸紅酒樽 玻璃樽徵費 未推已受挫​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