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明日大嶼造價至少5000億 團體批:政府「填上癮」

撰文:黃靜薇 張嘉敏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今(10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發展計劃,包括落實東大嶼都會填海計劃,由原定的1000公頃擴大至1700公頃,預計可容納70萬至110萬人口,亦會研究長洲南大規模海。政府消息人士估計,明日大嶼整個項目的造價高達5000億。
本土研究社指,政府是「填上癮」,而額外增加700公頃填海規模,是對民間訴求視若無賭,「如果真係重民意,點解唔等多3個月,等土地小組份報告?」

林鄭月娥宣佈推出「明日大嶼」計劃,在交椅洲填海造人工島。(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港府於2011年提出東大嶼都會計劃,透過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及喜靈洲避風塘一帶,興建1000公頃的人工島,容納40至70萬的居住人口。惟社會不斷有聲音批評興建人工島的成價本高、造地時間較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先在施政報告宣布,立即展開研究交椅洲、喜靈洲的分階段填海,更提出「加強版」,由原來的1000公頃增至1700公頃,該新增的700公頃土地主要來自喜靈洲以北(見圖),料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至110萬人居住。

不過,政府人士透露,填海1700公頃並非「硬指標」,仍需待進一步研究,例如人工島須距離大嶼山南部的海岸線最少300米;另亦會一併展開長洲南的填海研究。

新擬建填海藍圖。(發展局圖片)

最快今年底申撥款 造價料達5000億元

政府最快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以進行研究和設計工作。首階段的填海工程可於2025年展開、2028年會有首幅土地落成,首批單位料可於2032年入伙。據悉,發展時間介乎20至30年,粗略估計造價達5000億,為回應市民對土地的需求,政府將盡量壓縮工作程序及同期展開多項前期研究,研究年期可由7.5年減至5年。

此外,計劃亦會研究興建一條新的主要運輸走廊,以鐵路連接市區,由港島西北連接交椅洲、欣澳及屯門,由於梅窩屬鄉郊式用地,不宜作大規模發展,故現階段不考慮興建鐵路,但仍未定出建造時間表。

消息人士又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將於今年底出爐,若然屆時的民意表明反對興建東大嶼都會,計劃仍可擱置。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公布多項房屋政策。

林鄭月娥多次重申,土地小組的公眾諮詢與宣布「明日大嶼」計劃沒有任何衝突,因政府無停止過研究大嶼山,但無回應倘公眾諮詢結果是強烈反對填海,政府是否願意擱置計劃。她亦指,自己十分緊張輪候公屋人士的處境,「但肯定有人想我們做慢些、或者做不到。」她呼籲反對填海的人士,為香港未來著想,不要因個人喜好凌駕於房屋需求。

被問到《香港2030+》的未來土地需求只有1200公頃,但單是填海,面積已達1700公頃,是否代表不用推展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林鄭則未有正面回應。

本土研究社:林鄭自稱重民意 但三個月都唔肯等

本土研究社成員楊夏至批評,林鄭漠視民間反對大規模填海的訴求,堅持興建人工島,而擬建的單位,更與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填海約2200公頃,提供25至40萬伙單位的建議非常近似,批評兩者「一唱一和」。

他續指,政府於土地大辯論結束後才突然提出加大填海面積,又提出一併研究長洲南填海,「佢(政府)真係填上癮!」他質疑此舉變相令土地小組多月來的諮詢失去意義,「如果真係重視民意,點解唔等諮詢報告呢,都只不過係等多3個月。」

楊又稱,政府估算填海造價最少4000億至5000億,但他認為遠不止於此,因數目仍未計算工程成本上漲等,「政府宜家每年都要畀700至800億基建費,估計以後每一年都要過千億,政府公帑唔應該咁浪費。」

↓↓ 點擊睇圖.盤點施政報告2018重點政策 ↓↓

+10

環團:填海區毗鄰江豚出沒位置 應作詳細生態評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海洋保育)李美華批評方案為「有大食大」,質疑政府無就額外增加的填海面積作解釋。他稱增加填海面積至1,700公頃,將令海面面積更擠逼,進一步加重海上交通負擔。另外,由於發展方案毗鄰江豚出沒位置,進一步擴闊填海範圍或增加江豚被撞的風險,影響其生活環境。

她促請政府交代填海用途,並聘請具專業資格的獨立機構,如大學學者等,進行3至5年的生態評估。

立法會議員尹兆堅指出對「明日大嶼」有很大保留及不滿,因計劃規模龐大,在欠缺評估及研究的情況下,林鄭月娥以長官意志蓋過專業意見,對項目「一定錘音」,是草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