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紓緩治療.一】90歲肺癌翁開攝影展 坦然迎死:總要去一次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你個腫瘤大咗,你有咩諗法?」肺癌老翁古錦源,憶起與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林寶鈿的一席對話,那時他輕輕回答:「已經賺咗90年,有咩好怕?」
古錦源進了懷安科接受紓緩治療,曾任通訊社攝影師的他,更參與院內的「圓滿人生」計劃,一圓年輕時開相展的心願,「將我呢啲正能量宣揚畀病人,唔好氣餒」。相展後一個月,古錦源在至親陪伴下撒手人寰。生死有時,他沒有懼怕:「生老病死天注定,起碼你自己一定要堅強」。
【聯合醫院成立45周年,與《香港01》合作推出系列報道。本篇為系列之五,從紓緩科、產科凝視生死。】

古錦源的個人攝影展於今年七月底開幕。(梁鵬威攝)

今年7月底某天,基督教聯合醫院S座14樓的寧養中心的燈光一如既往打在室內的米色牆上,整個空間泛滿柔和的光。牆上的彩色紙框,框着室內唯一的單調——廿多幅黑白照片:一個小型攝影展正準備揭幕。

90歲的古錦源進來,熟練的跟醫護人員打招呼。他雙腳雖然有點腫,但在自己首個個人攝影展,也忍不住從輪椅上站起來,來回為眾人講述照片背後故事。

古伯伯為醫護人員簡介相片背後的故事。(梁鵬威攝)

簡單的開幕儀式過後,古錦源在記者面前坐下,先戴上氧氣喉吸氧。他去年10月確診患肺癌,肺部有積水,右半邊身持續疼痛,林醫生指他年紀大不適宜做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建議他接受紓緩治療。受訪前一星期,電腦掃描顯示古伯肺內的腫瘤擴大了,令他易氣促,子女購置氧氣機備用,古的女兒不時提醒他「先抖順條氣」才繼續自述,孫女則體貼地遞上飲品解渴。

任通訊社攝影師20年 自嘲「無乜本事,用部相機養起個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至8月始告終,古錦源戰後徒步由廣州來到香港,走了10天來到獅子山下。古伯伯坦言,「嗰陣無諗話嚟香港發財,只係嚟求生存」。

當時他自行到書店翻書,為的是超齡入讀夜校。讀了年多書,機緣巧合下有本地通訊社邀他做攝影師,古伯伯又自學攝影及沖曬技術,一執起相機便是數十年。本港的社會民生大事,均有他的身影。「1967年(六七暴動),(影咗)差唔多800、900張相,我差唔多活喺警察堆裡面」。

相展中一張名為《石洞中的孩子》引來大家注目,古伯指有很多貧困人家,無處可住便在山上找一處,以竹枝、木頭搭起自己的家。看到今日有人「攤大手板」問政府幾時可上樓,古自問:「係咪社會變咗呢?唔知道。」

開相展曾是古伯年輕時的心願,至90歲終於圓夢。(梁鵬威攝)

年輕時欲開相展惜未成事 終由懷安科達成心願

古伯年輕時想過辦相展,但種種原因未能成事,他表示「將來冇用,(啲相)就送畀博物館」。他去年將舊相片掃描成電子檔案,並曬出其中兩張香港夜景及滙豐銀行的相片掛在家中。聯合醫院紓緩治療的醫護上門家訪時見到相片,得知古伯伯的心願,隨即邀他參與「圓夢計劃」,促成今次相展。

相展選在寧養中心舉行,是因為古伯覺得這裡有家的感覺:「每一個姑娘對我都非常好,精神上畀我好大支持」。在抽取肺積水後,古伯的右半邊身持續疼痛,「好似半身不遂咁」。自從進了寧養中心,醫護人員為他按摩及電療,定期以物理治療減少疼痛;有護士教導他「八段錦」,改善呼吸;他同時按指示服藥,情況逐漸穩定。

與寧養中心醫護建深厚感情 許諾「將來好返我嚟做義工」

古伯憶述林醫生起初不肯透露病情,只肯跟子女說,不過接受了死亡將至,古反倒看得更開:「總要去一次!」被醫生問到「有咩諗法」時,他回應:「我已經賺咗90年,有咩好怕?」

透過相展,古伯希望可以宣揚正能量,鼓勵其他病人勿輕易氣餒,他又與陪伴在側受訪的九龍東醫院聯網顧問護師(紓緩治療護理)高寶珊致謝,「喺今天嘅醫療,同喺你哋嘅熱情幫助下,我一定會戰勝」,許諾將來康復就會回來寧養中心做義工。

經歷大病,古伯對死亡看得透徹,認為自己已「賺咗90年」。(梁鵬威攝)

訪談的最後,這位孑然一身來港、現已兒孫滿堂的古伯說得字字鏗鏘:「生老病死天注定,起碼你自己一定要堅強」。鏡頭後,古伯的女兒輕聲告訴記者,父親尚有約兩個月壽命,全家對此守口如瓶。

林寶鈿透露古伯離世時走得安詳,臨終前亦接受了洗禮。(歐嘉樂攝)

相展後一個月因氣促入院離世

個半月後,再聽見「古錦源」的名字,已是與古伯口中的「林醫生」見面之時。林寶鈿透露,古伯於8月底因氣促入住懷安科病房,後來發展至呼吸衰竭及有肺積水,之後情況轉差,至彌留階段陷入昏迷,最終離世。他形容古伯臨終前已「無咗痛苦嘅感覺」,而古的病情雖然惡化得快,但屬預期之中,亦提早跟家人做心理準備。

王雪儀透露,團隊的工作目標是讓「去者善終、留者善別」。(梁鵬威攝)

圓夢計劃目的為「去者善終、留者善別」

為古伯圓夢的計劃是「圓滿人生—社區生死教育及寧養義工服務計劃」,策劃團隊之一的聯合醫院健康資源中心社工王雪儀表示,最大挑戰是與時間競賽。她坦言由認識病人至建立互信要花一定時間,「有時好難講,今日唔知聽日係點」,因此一旦得知病人的心願,便需在有限時間內做到最好。

王雪儀強調,計劃的目標是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別」,醫護會鼓勵病人家屬一起參與,陪至親走完最後一程,有助家人過渡哀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