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環建築密碼 交易廣場「心心相印」  舊日拱形門廊藏面孔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走過中環,以行人天橋遊走穿插畢打行、怡和大廈、交易廣場及置地廣場等地標建築物,都是由著名國際建築及顧問公司巴馬丹拿集團著手設計。
集團今年成立150周年, 將會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與文化企業Walk in Hong Kong舉辦公眾導賞團,簡介中環多個地標設計,以及不為人知的設計故事,於1985年落成的交易廣場是港交所的所在地,商業背後,當年的建築師滲入多個設計元素,兩幢大樓從高處望下,是心形圖案;舊日的拱形門廊更隱含設計師的人形側面。

怡和大廈的圓窗設計,成為中環地標。 (梁鵬威攝)
+1

巴馬丹拿集團在中環設計過20多幢地標建築物,包括交易廣場、娛樂行、中國銀行及畢打行等等。 

要做一個建築師,首先要做一個藝術家。
交易廣場總設計師李華武

交易廣場設計彷似一對手 

當年項目總設計師李華武(Remo Riva)憶述眾多個建築物當中,最喜歡就是交易廣場,在電腦科技未普及的時代,他手繪建築物圖則,兩幢大廈的設計彷似一對手,包著中間的平台花園。

負責導賞團的活現香港執行董事鄧彥心表示設計更考慮到風水,「兩幢大廈中間有個陷入去的洞,可以聚財,即是現在的平台花園。」

她續指設計師還將一個巧妙的設計融入大廈,當年富臨閣的拱廊上有一塊拱心石(Keystone),橫切面是李華武參照自己的臉形建造,不過因後來的改建工程,拱心石因此移除。

後來的建築師在簡化圖則後,發現交易廣場還有個隱藏位,由上空而看,兩幢建築物原來呈兩個心形,「係心心相印嘅設計。」

渣打銀行於1990時代落成,以粉色花崗岩石建造。(梁鵬威攝)

然而,李華武對粉紅色亦情有獨鍾,另一由他親自設計的渣打銀行,當年他特意飛到意大利及中國尋找合適的花崗岩石,「佢當年去到礦場,叫啲礦工切開石頭,揀心目中嘅粉色岩石。」

八角形為設計

鄧彥心又稱,渣打銀行的地盤面積細,建築師運用匠心獨具的心思,將大廈設計成階梯式,在左右兩邊分開看,都會覺得大樓呈對稱;建築物、連接其他商業樓宇的天橋同樣呈八角形,李華武稱甚至於地基、大樓內欄杆都是以八角形,因銅錢為八角形狀,「意味著意整幢銀行用錢來堆疊起來。」

彩繪玻璃隱含建築師的名字。(梁鵬威攝)

此外,李華武設計了兩幅彩繪玻璃,一來可遮蓋大樓外的冷巷,亦為建築物添置特色。最有趣的是,其中一幅以「今日香港」為題的彩繪玻璃,畫有多幅具本土特色的招牌,當中有一幅招牌是寫上設計師「李華武」的名字,甚有心思。 

走在中環,不難發現天橋接駁多幢主要商廈,當中歷史最悠久便是連接太子大廈和文華東方酒店的天橋,是整個區內第一條行人天橋,「當時嘅諗法係方便酒店旅客去多近商場購物。」這項劃時代的設計,後來逐漸發展成中環的行人天橋網絡,達至人車分隔。 

彩繪玻璃原有的設計,印有建築師名字的「李華武招牌」放在最外面,後來設計略為更改,手繪本更有珍藏價值。(巴馬丹拿集團提供)

集團董事陳祖聲表示,公司紮根香港百多年,由一間本地公司逐漸發展成國際建築公司,香港多間醫院、學校、寫字樓、公屋及私人屋苑都有份參與,例如知名的彩虹邨、穗禾苑等,亦包括港人十分熟悉的維園泳池、科學館、將軍澳單車館、彩虹邨等等,「P&T係香港人嘅公司,興建嘅建築物都與市民息息相關,值得港人驕傲。」

集團亦於本月20日舉行簽字儀式,將歷史建築圖紙真跡送予香港大學及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永久收藏,作學術研究及展覽之用。 而公眾導賞團則本月24日及12月1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