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港人屈居「樓奴港」 「上車奴」置業後慘變「供奴」

撰文:梁逸風 王潔恩
出版:更新:

樓價升幅如脫韁野馬,一塊塊磚頭,沒有築出港人的安樂窩,反而成為窮畢身精力追趕的南柯夢,普羅市民每當提起,心底只會泛起絕望情緒。房屋問題纏擾不同年代的香港人,許多人如何努力也換不到生活基本需要與尊嚴,自覺或不自覺成為「樓奴」。許多人為買樓「死慳死抵」,平日節衣縮食,成為「上車奴」;那些表面風光成功做業主的人,要擔驚受怕供貴樓,當了「供奴」不自知。

到底何謂「樓奴」?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形容,港人為了幾百呎空間忘記人生其他選擇,「所有精神、時間、人生目標都只為了間屋,已被房屋勞役自己」。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則指出,住屋開支佔了市民月入一大部分,就算選擇租樓也沒有更便宜的選擇。

《香港01》早前與公屋聯會合作,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香港樓奴指數調查」,以下介紹「上車奴」及「供奴」實況。

上車奴

有意買樓,以及每月儲蓄金額多於月入30%或以上

社會鼓勵年輕人追夢,但不少人為圓「上車夢」,輕則減少消遣,重則長期「捱麵包」。按「香港樓奴指數調查」(下稱「民調」),有六成五受訪者表示為求置業,願意積極尋求增加收入的機會,亦有逾半人指會減少外遊及奢侈消費。一人計短,二人計長,約三分之一受訪者直言為了買樓,會結交願意共同儲蓄的伴侶。

有意長遠置業的受訪者中,平均月儲1.3萬元作買樓首期之用。然而,他們的每月平均工作收入僅2.28萬元。換言之,未計其他儲蓄,他們每月要將六成收入儲起。此外,受訪者預計首期金額平均達174.3萬元,即他們儲蓄不少於11年2個月才能達成目標,時間相當漫長。畢業後十年正值人生黃金時期,但在畸形的樓市形態下,這些「上車奴」的青春及積蓄都奉獻予首期,難有時間與金錢嘗試與開拓不一樣的事業選項,人生缺乏選擇。

然而,新一代年輕人即使努力儲蓄,亦未必能「上車」。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2017年調查發現,現今年輕一代置業能力被嚴重削弱,經樓價指數調整後,2000年時為30至34歲的大學學歷勞工收入中位數為3.36萬元,到2016年時同齡的收入急跌至不足1萬元。

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25至34歲的青年收入中位數為1.75萬元,較2012年上升四分一,雖跑贏同期通脹升幅(17%),卻遠遠跑輸樓價升幅(69%)。樓價高企下,逾5,000名青年婚後需與父母同住或各自獨居,無法與配偶同住一屋。鍾劍華表示,「你叫人儲錢,不要去旅行、不要去日本,但現時樓價的升勢是即使儲了三年錢,突然間一個升浪,就把三年儲到的錢全部吞噬。」

鍾劍華指樓價升幅遠拋人工增長升幅。(張浩維攝)

供奴

每月供樓開支佔可支配收入80%或以上,相當於住屋開支佔總收入30%或以上。

「置過業,先造次」,樂隊Rubberband《挾持》中這句歌詞,彷彿為「供奴」的一生下註腳。許多港人辛苦儲首期,通過壓力測試,成功「上車」後卻只是轉換了另一條名為「供樓」的長跑賽道。置業代表背負大半生債務,面對每個月的按揭還款等負擔,但求有收入穩定的工作應付,不可創業,不能休息,不敢追夢。

對「供奴」來說,倘加息週期重臨,每月供樓負擔勢加重,若置業者以高成數按揭或俗稱「呼吸Plan」(即只要準買家有呼吸,毋須入息證明的高息按揭)入市,情況將雪上加霜。「供奴」除了為加息煩惱,還要擔心香港經濟下行,樓價暴跌,物業變成「負資產」。到供斷後真正可以「造次」時,可能已年屆退休之齡,人生中最精彩的日子都已過去,而棲身之所也跟隨「老化」,需要花一大筆金錢維修。

按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36萬戶正在供樓的家庭,以月供佔收入百分比計,逾8.5萬戶(23.5%)的每月供樓開支超過月入三成。扣除交稅、飲食、交通、家用及養兒育女開支後,每月的實際收入所剩無幾。

歐洲統計局將每月住屋總開支佔可支配收入(即收入扣除稅款)四成以上定為「負擔過重」,而經合組織(OECD)中大部分國家,每月住屋總開支佔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低於三成。莊太量認為,正常家庭應儲蓄月入三成應付退休,「如你有100元,15元用作交稅,儲三成作不時之需,其實已無多少錢剩下。供樓後可能只剩下一成左右,基本上已脫離一個正常家庭可以運作的模式。」

香港樓奴慘況實錄

+4

上文節錄自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未得廣廈千萬間 港人屈居「樓奴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