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長者安居計劃助長者重覓笑容 由受助者變義工助同人、安居

撰文:朱雅霜
出版:更新:

安老院舍虐老事件時有發生,入住老人院是不少長者的夢魘;為使長者能居家安老,房協近年推出「樂得耆所」及「長者安居樂」計劃 協助他們樂享頤年。
獨居公屋的嚴雪玲婆婆(70歲)5年前面對喪母、患腦瘤及退休壓力接連打擊,變得足不出戶,曾想過結束生命,然而後來參與社區內的「樂得耆所」計劃,現在滿臉笑容,並擔任頤健大使、網長,更揚言:「要日日落過嚟先開心」,希望居家安老;而83歲曾跌過受傷的馬敏慧婆婆(83歲),則透過「樂得耆所」為她安裝扶手及沖涼椅,終可安心洗澡。
至於,退休婦產師醫生陳太(88歲)14年前入住房屋協會「長者安居樂」屋苑樂頤居,約10年前喪夫、5年前骨折受傷,仍不從丈夫遺願前往美國與子女團聚,而選擇在樂頤居安老:「呢度啲人好親切。」

嚴雪玲婆婆參與「園藝樂趣多」,學習花藝種植,與同好分享心得,舒緩情緒壓力。(朱雅霜攝)

現時70歲的嚴雪玲婆婆,是其中一位參加「樂得耆所」計劃的長者,她居於觀塘花園大廈,原本從事美容業,日常工作忙碌;至5年前,母親逝世,令其失去寄託,豈料禍不單行,她更確診8厘米腦瘤,影響平衡及腳部不適,無奈退休,接二連三的打擊,令她情緒低落,「唔開心,冇人同我講嘢」,更有「睇唔開」的想法;每天除了落街食飯,只將自己困在家中掛念着子女,這樣的日子過了最少半年之久。

嚴雪玲婆婆(右一)擔任頤健大使,帶領長者做運動。(朱雅霜攝)

街坊關心雪玲婆婆狀況 帶她參加長者康樂中心活動

街坊擔心雪玲情況,帶她到玉蓮臺的長者康樂中心;雪玲憶述當時社工主動關心,感到「好溫暖」,同時又安排她參與「園藝樂趣多」,「有人講下嘢,漸漸開心返」;她同時又學習八鍛錦及健骼十式,強身健體,大學義工更定期為她進行健康評估,直至今年進行腦部微創手術,逐步撥開陰霾。

由受助人變義工助同路人

現時她更做義工擔任頤健大使,帶領長者做運動,又做「網長」負責聯絡5至10位長者。她精力十足,看不出每朝因病患,要吃9粒藥。她笑說:「以前喺屋企等仔女電話,依家我都唔理佢哋,由我自己開心。」

冀能居家樂老

早前一名92歲長者在家中過身,雪玲亦不擔心說:「自己屋企最溫暖。」她憶述母親去世前兩年住老人院,曾被院友打,不時掛在嘴邊,令雪玲不想入住老人院,「我最想係居家安老」。

嚴雪玲婆婆說:「樂得耆所令我可以學到嘢,可以運動,每年評估我身體,提我食藥,依家覺得精神咗,心情都開心咗。」

馬敏慧婆婆(右二)透過「智醒大笪地」,訓練記性。(朱雅霜攝)

83歲婆婆曾因忘記閂水喉遭投訴

同樣已住在觀塘花園大廈30年的馬敏慧婆婆,現時已83歲。她曾兩度進行腳部軟骨手術,跌倒的陰影令她洗澡亦擔驚受怕,要單手扶着洗手盤及牆壁,加上健忘,會忘記熄火及忘記閂水喉,造成滲漏遭樓下投訴:「唔開心,唔知點算好」雖然與兒、孫同住,但為免他們擔心,始終「唔可以畀阿仔知」。

花園大廈有近半長者參加「樂得耆所」計劃

透過「樂得耆所」計劃,已為她免費在屋內安裝扶手,並在洗手間安裝沖涼椅,令她終於可以安心沖涼,亦安排她參與活動,透過小組討論形式進行懷緬治療及唱歌,訓練記性及說話能力,又學習使用平版進行健智訓練,敏慧婆婆說:「依家心情好啲,我係老人家,(其他人)會錫住我。」

現時觀塘花園大廈約有4000名長者,當參與「樂得耆所」的長者約2,000名,中心與大學合作,透過抽樣進行大型健康評估,根據長者健康情況、情緒及生活技能,利用房協提供每人2000元津貼安裝安全輔助工具,希望在社區住所中為長者提供安老服務。

陳太喜歡閱讀及看報紙。(朱雅霜攝)

房協另一個居家安老「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 推行10多年,服務對象為中產長者。88歲退休婦產科醫生陳太,原與丈夫在美孚單位過着退休生活,但年紀越來越大,定居美國的子女不放心,得悉此計劃便着手申請。

子女在美國定居 惟丈夫過身後仍選擇與女傭居港

14年前陳太夫婦出售美孚單位,租住樂頤居約37平方米的一房單位,直至10年前丈夫去世,由於語言障礙及不適應居住環境,陳太無依丈夫遺願移居美國,現時與女傭同住。

陳太健康一向不俗,但5年前跌倒,左腳骨折須進行手術,術後入住樂頤居一樓的安老院,在醫護人員悉心照料下,迅速在兩個月內康復返回住所。

樂頤居無障礙施設令「老人家有安全感」

雖然未有與家人同住,但陳太亦有感「呢度好親切」。她認為職員如朋友,樂頤居的無障礙施設完善,走廊及室內均有扶手,走廊與升降機設椅子,「對老人家有安全感」,屋內設有多個平安鐘,感不適職員即時協助送院,亦可隨時入住附設的安老院,適合長者生活。

此外,她亦會參與手機班;到閱讀間看報紙;在平台花園晨運。此外,會所餐單由營養師設計,親友探望亦能在會所請客,生活自由、舒適,令她從來無想過要搬離樂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