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2019】小學生狂嘟八達通宴請同學 社工倡𢭃利市學理財

撰文:杜潔心
出版:更新:

農曆年間,小朋友除了與父母四出拜年外,最高興的當然是「𢭃利市」,然而除了將利市交給父母「幫你儲起」外,家長或可藉以教導子女儲蓄及理財。
有社工指,隨着電子貨幣愈來愈流行,不少兒童對花費金錢已無「肉痛」感覺,以至胡亂用錢,曾有小學生「任嘟」八達通請同學「豪飲」,以換取同學的友誼。社工建議及早建立正確價值觀,亦要避免變得「勢利」、事事斤斤計較。

【豬年2019】人手畫出傳統紅膠豬錢罌 廠家:想不到港人一直支持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註冊社工王君偉指,虛擬貨幣令大家無「肉痛感」,管理金錢更見困難。(杜潔心攝)

在崇尚科技及金錢的現代社會,有多少兒童仍會將利市和零用錢等,放進豬仔錢罌?又有多少會交由家長管理?無論那種方式,最終在實際應用時,或已被八達通等電子貨幣取代,然而電子貨幣或會進一步模糊兒童對金錢的概念。

電子貨幣令人用錢不太「肉痛」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註冊社工王君偉指,曾有小學生以八達通,在校內的飲品機前「無限嘟」,請同學飲不同飲品,事件驚動校方後,發現原來他只為認識更多朋友,而「宴請」同學,但對金錢概念仍然模糊;王又指,曾在學校講座,簡單問及學生曾否在網上遊戲花費,有小學生竟回應,曾在網上遊戲中「課金」800元。

他指近年電子貨幣興起,花費不再集中在「實體貨幣」,「無咗嗰種打開銀包愈用愈少感覺,無論青少年、小朋友或成人,都較難有『肉痛』感,因此理財亦出現困難。」

社工建議家長教導子女應先將金錢應用在「需要」,而非「想要」的物品之上。(資料圖片)

王君偉建議家長不妨把握過年𢭃利市機會,藉機教導子女正確價值觀及金錢觀,例如過年所獲利市金錢數目較大,不妨與子女共同商討用途,舉例儲蓄作旅行用、留待買生日禮物或一些小朋友期待已久的紀念品,同時配合日常生活。

社工建議要教小朋友學懂理財,最好財分三份,並定訂清晰目標。(資料圖片)

教小學生理財:財分三份 分「想要」及「需要」

至於日常生活,他指一般而言,幼稚園高班學生,已會理解日常生活要「用錢」,以及識「認銀仔」,家長不妨以每日1元的象徵式「零用錢」,讓他建立儲蓄習慣,以及金錢價值觀。

至小學階段,可以設下目標式儲蓄,並教授「財分三份」的方法,即一份「儲蓄」、一份「消費」以及一份留作「捐獻」用;而「消費」當中,亦應分為「想要」及「需要」;而且要設立明確目標。

王君偉解釋,自小學應開始學懂先考慮儲蓄,再作消費;而消費當中,家長要解釋清楚何謂「想要」及「需要」,讓子女考慮清楚金錢該如何應用,例如日常購買小文具、水樽等;至於「捐獻」的那一份,王指目標不在於一定要作「捐獻」用,而要讓他們理解,有部分金錢應用於他人身上,如幫助有需要的人,以致日長大後「家用」,「主要是讓他們明白,對家庭、社會亦要有責任。」

以「回報」鼓勵做家務 子女反變得斤斤計較

此外,在教金錢概念期間,亦不應太「功利」或「應付」式。王君偉指,曾有家長希望一對女兒明日要勞力付出,才會獲支薪、獲得金錢,因此自初小開始,只要女兒做家務會獲「回報」,豈料女兒逐漸長大亦懂得斤斤計較,向家長提出只打掃自己房間或清潔屬於自己的杯碗,以「按比例支薪」。

王君偉指,不少家長以金錢或物質作獎勵,惟應設定一定目標,「比預計能力,再多少少」,例如一般可達65分,目標定在70分或以上,「一方面是看得到的目標,二來不會演變成應付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