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露宿者數目創新高 24小時快餐店無家者人數5年增近7倍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近年全港無家者的人數有上升趨勢,情況令人關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日(24日)公布調查指,截至去年11月,「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人口持續增長,由2013年的57人上升至448人,增加6.9倍。
事實上,對比社署2013年數字,發現截至去年12月,全港露宿者人數亦創2013年新高,由780人上升至1270人,增長率達62.8%。

24小時營業快餐店,成為不少無家可歸人士的避難所。(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九龍西「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數目為全港最多

根據社署數字,去年12月全港露宿者人數創新高,由2013年780人上升至1270人,增長率達62.8%。

而社協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間,亦曾就「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進行人口點算,人數由2013年的57人,增加至448人,增幅達7.8倍。其中九龍西佔41.52%,為全港之冠;其次為佔19.87%的新界西、港島佔17.86%、新界東佔13.17%,以及九龍東佔7.59%。

新界西及新界東「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人數大增

然而,若對比過去同類型研究,新界西的「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由2013年的7人,大幅增加至去年89人;新界東亦出現類似情況,由2013年6人,上升至去年59人。

女性「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的人數有增無減

研究亦發現女性「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的人數有增無減;448名「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中,女性比例佔16.1%,人數為72人;較2013年類近調的14人,人數有所增加。而社署截至去年12月底,女性無家者則佔全部登記露宿比例的10.2%。

無論任何一種統計,社協指女性資助宿位只有5個,佔整體宿位的3.1%,反映女性資助宿位嚴重不足。

女無家者坦言:劏房有床蝨 迫不得已成為「麥難民」

May May(化名)現時領取逾7000元的綜緩,其中3650元津貼用於房租上。但她有家歸不得,她指以3000多元的租金只能租住劏房,但劏房位置處於食肆樓上,衛生情況惡劣;May May直言「你講得出嘅生物都可以出現,床蝨又一大推,成日咬到我流血」。迫不得已下,她便成為「麥難民」,即使有屋住,仍要寄居於廿四小時快餐店。

雖然快餐店沒有蛇蟲鼠蟻,惟她指快餐店職員不時會威嚇無家者,又會「準時」叫醒無家者,令無一眾無家者都不能有最基本的休息時間。May May沒有工作,閒時經常做義工,希望回饋社會。惟她坦言,沒有充足睡眠,過往曾經被義工團體勸她退出,以騰出時間「補眠」。

逾半「再露宿人士」曾入住宿舍 市價租金亦難負擔

此外,研究亦發現「平均再露宿次數」持續高企至4.16次,數字於6年間增加49%,總露宿年期亦有延長趨勢,由2017年的中位數23.4個月,增加至現時27.3個月。

作為「再露宿人士」,即指無家者曾上過樓居住,再到街留宿,調查發現44.2%受訪者曾上過板間房或床位等私人樓宇居住,同時亦有52.9%人曾入住宿舍。惟受訪者中有超過42%人未聽過「過渡性房屋及單身人士宿舍」,並有逾65%人不了解此類型宿舍。

而事實上,無家者亦未必可負擔租金,社協研究顯示42%受訪者屬有工作,「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的入息中位數為8,125元,較2017年同類調查的9,600元下跌近1,500元;然而露宿者可負擔得起的租金中位數為1,835元。

惟參考2016年統計處數字,劏房等分租類型的私人單位租金中位數為4,500元,露宿者實在難以負擔。

無家者嘆 宿舍宿期短:今日唔知聽日事

現時居住於「過渡性房屋及單身人士宿舍」的阿傑(化名)指,過往3個月終於過上穩定生活,但3個月後,又要重新再尋找居所「到時今日唔知聽日事」,可能又要過上露宿街頭的生活。

阿傑現時靠送外賣和當清潔工為生,未搬入宿舍前曾住於板間房中,但床褥佈滿木蝨。他坦言不想重返該地方,希望政府能將宿舍的住宿期,延長至3年,令他有足夠時間解決生活問題。

建議政府增加資助住宿服務宿位及宿期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衞東認為責任在於政府。他建議政府應增加資助住宿服務的宿位,尤其女性宿位。而資助宿舍的住宿期定於6個月,時間實在不足以讓無家者處理生活問題、儲錢、甚至輪候公屋,吳衞東認為政府應參考美國紐約的做法,延長宿舍住宿期至3年。

社協又建議政府應主導興建更多社會房屋,其供應量至少應達1萬間以上,當中預留一定名額予無家者;同時亦應重設租務管制,保障無家者的住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