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19】香港派錢簡史:由「全民笑柄」變「全民訴求」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昨日(27日)公布,由於今年財政盈餘為587億,遠不及去年的1,489億,各項派糖政策都「減甜」,更未有宣布全民派錢。但特區政府近年庫房水浸,坐擁萬億儲備,每年總會有聲音要求政府學習毗鄰的澳門,直接派錢還富於民,去年財爺陳茂波亦在民意壓力下,才宣布向280萬市民派錢4000元,所以亦很難保證今年政府會否再「跪低」。
翻查歷史,派錢與否的爭議可追溯至廿多年前,當年民協首次提出向市民派錢之時,並無獲得太多支持,甚至被政界及社會輿論「笑到面黃」,最後在立法局被大比數否決。只不過時移勢易,近年在香港主張派錢聲音大行其道,著實諷刺。

↓財政預算案2019懶人包 派糖措施逐樣睇↓

+11

1995年羅祥國提派錢5000元

在香港,首位在政界層面正式提出全民派錢者,是前民協成員、立法局及臨立會議員羅祥國。回歸前夕,經濟發展放緩、失業率上升。商界建議政府減稅製造良好營商環境,但當時民協對減稅甚有保留,認為減稅只是對中上階層錦上添花,對一般不用繳稅或繳很少稅的市民沒有幫助,向所有市民派錢最公平。

1995年11月8日立法局會議中,議員田北俊提出「寬減稅項」議案,促請政府慎重考慮立即調低公司利得稅及薪俸稅,促進經濟發展及製造更多就業機會。本身是經濟學者的羅祥國,當時提出修正案,建議政府「把部分積累財政盈餘公平地歸還給香港市民,以鼓勵消費」。

羅祥國發言時進一步提到,政府應耗資200億元,向約400萬名18歲以上市民,每人派發5000元,而為了避免市民只把錢存在銀行不使用,可用消費券形式發放。

陳茂波在網誌中率先公開2019至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演辭的封面顏色。(陳茂波網誌圖片)

輿論普遍嘲笑 唐英年:很好奇除民協外有誰會支持

須知道,5000元對當時不少打工仔而言,可能已是大半個月人工。而當時政府庫房儲備為1,500億元,一下子派掉200億,已超過整體儲備一成。結果,羅祥國的建議當時受到政界、媒體的廣泛質疑,主要論調是不分貧富派錢,措施不夠針對性之餘,實際幫助不大,倒不如投資未來、創造就業。

當日立法局會議中,羅祥國的派錢建議受到跨黨派批評,民主黨李華明認為這「違背財富再分配的累進稅制原則」;民建聯陳鑑林認為派錢並不實際,無法鼓勵失業人士重新投入工作,該黨只支持提高薪俸稅免稅額;後來當上財爺的議員唐英年,更諷刺道:「我很高興羅(祥國)議員沒有收回他的修訂,因為我抱著強烈好奇心,很想看看今天除了民協的4票之外,他還可以爭取到多少支持票?」

最終在表決階段,修正案僅得5票贊成,包括民協4票加上親台政團「一二三民主聯盟」的任善寧(任善寧兒子為「維園阿哥」任亮憲),41票反對,遭到壓倒性大比數否決。

唐英年當日在立法局會議中,諷刺派錢的建議不會獲得支持。(資料圖片)

回歸後民怨沸騰 派錢聲音重現 民建聯倡全民派盈富股票

九七回歸後,輿論對派錢的看法出現微妙變化。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受波及,市道不振,負資產問題亦導致董建華政府飽受批評。當時不少市民受凍薪減薪甚至失業影響,眼前困難也解決不了,已無暇顧及政策是否長遠,亦有部分媒體亦持類似觀點。民間「派錢」呼聲興起,甚至漸漸有人為羅祥國平反,認為他當日主張全民派錢有道理。

最具標誌性一役,莫過於2001年8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動用27億坡幣(當時約港幣120億元)向320萬國民分發「新新加坡」股票,人們可按經濟表現獲發股息,也可選擇套現部分股分。同年9月,民建聯建議港府參考此做法,向全港600萬永久性居民每人派發500股「官股」盈富基金,以當時市值大概每人五千多元,合共耗資約三百多億。

雖然這形式和直接派錢有一定分別,但受惠者一樣是全港市民,不分貧富,等同「間接派錢」。曾公開批評羅祥國派錢建議的陳鑑林,當時也稍轉口風,認為「派股票」可在短期內紓解民困,也可增強市民信心,效果比退稅更好。單看他的理據,完全是支持派錢者的論調。

最後政府沒有接納建議,時任財爺梁錦松表示這有違審慎理財原則,港府用錢時應集中在社會投資上。但至少,派錢在當時已不是「天方夜譚」,在社會上有一定市場,官方亦須認真回應。往後幾年民間都有聲音提倡派錢,或至少向基層提供更多派糖措施。

當年梁錦松堅拒以任何形式派錢,認為公帑應審慎運用。(資料圖片/政府新聞處)

澳門派錢應付民怨 港人「得個望字」

話分兩頭,一江之隔的澳門,長期受到貧富懸殊、產業單一等社會問題影響,2007年五一遊行民怨大爆發,演變成警民衝突,一度有警察向天開槍。事件暴露澳門政府管治失效。

翌年,時任澳門特首何厚鏵宣布「現金分享計劃」,向合資格永久居民派錢(非永久居民六折),當時他表明這只是「止痛餅」措施。但由於政府拿不出有效辦法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所以隨後派錢計劃年年照做,金額有加無減,至去年已上升至永久居民1萬澳門幣、非永久居民6000澳門幣。

澳門靠派錢應對民怨,固然被指欠缺遠見,無助解決民生問題。不過在香港,公眾見到澳門年年派錢,自然「心癢癢」,覺得當地政府再不濟,起碼市民也有錢收,香港市民一樣慘但「得個桔」。

澳門利用派錢減低民怨,但大量社會民生問題未妥善解決,前年的颱風天鴿造成巨大破壞,被指是其中一個後果。(資料圖片)

8年前曾俊華政治誤判 派6000澆熄民怨

金融海嘯過後,本港社會矛盾演化到新高度。尤其當時樓價急升,一般市民基本住屋成問題,社會怨氣積壓。港府儲備愈滾愈多,成為眾矢之的。政府每年在預算案都會預留一定儲備派糖,但方式僅限於退稅免差餉、綜援雙糧、電費扣減等,效用有限之餘,無論怎樣做總會有市民被遺漏,社會有聲音要求政府用更直接的方式還富於民,例如效法澳門全民派錢。

到2011年,時任財爺曾俊華一次政治誤判,開啟派錢大門。當年預算案前夕,曾俊華一度明言堅拒派錢,他隨後在預算案宣布為市民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元。此舉被指遠水難救近火、忽略無工作的主婦和退休人士、明益基金經理,引來全城怒轟。最後曾俊華在建制派也倒戈之下,被迫修改建議,宣布向2012年3月31日年滿18歲、持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市民派錢,共610萬人受惠,耗資約360億。

延伸閱讀:【預算案.政策分析】派錢欲斷難斷 澳門「止痛餅」上癮前車可鑑

當然到了2012年,基於歐債危機惡化、港股下挫等等因素,本地輿論風向大扭轉,傾向保守理財觀念,社會大眾擔心香港會出現歐豬國家式「有錢駛晒、冇錢借貸、還錢下屆」的福利主義惡性循環,令政府財政崩潰,最終要全民加稅削福利,民間派錢呼聲遂大減,那是後話。但眼見庫房水浸,要求財爺派錢的聲音年年都有,分別只是在於聲音大與小。

直至去年2月,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錄得破紀錄的1,380億元盈餘,儲備突破萬億,但拒絕全民派錢,惹來民意反彈,被指未能善用巨額盈餘還富於民。最終陳茂波一個月後宣布「補漏拾遺」,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市民派錢4000元,如在其他措施受惠未足4000元則可補回差額。

曾俊華在2011年一役,被迫全民派錢。(資料圖片)

經濟好壞都會有派錢呼聲 關鍵在管治失效

其實究其根本,派錢與否從來是政治問題。經濟環境好,人們就會要求「還富於民、共享成果」,經濟差,人們就會要求「刺激消費、利民紓困」,其實都是政治口號,視乎社會如何演繹。派與不派,關鍵從來是管治公信力,如果政府拿不出良策帶領市民走出當前困局,或是犯錯惹起民憤,只能乖乖開倉派錢滅火,否則民怨更大。

市民不會不明白派錢治標不治本,派幾千元轉眼就花光,但眼見政府做不好財富再分配、醫保高風險池不見影、住屋問題看不到出路,心想不論經濟好壞自己都一樣被忽略,倒不如分錢聊勝於無,正是「本就一定治唔到,有得治標都照殺」的心態。澳門正是好例子,當地社會問題到今日都未解決,純粹因為派錢緩衝部分民怨,才未至於再爆大型衝突。

當年羅祥國建議全民派錢被嘲,除因為建議相對「新奇」,另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社會相信公帑有更佳用途。當年政府有玫瑰園計劃,有新機場、新市鎮等大型基建將落成,大眾見到政府有遠見和願景,服務的對象亦是香港人,都傾向把錢留給政府做實事。縱使當時社會一樣有房屋問題,但至少新市鎮、新屋邨相繼上馬、落成,大眾起碼看到一點安居希望。全民派錢,聲音自然難成氣候。

反觀今日,樓價負擔水平早已超出1997年高峰,公營房屋供應又缺乏,大眾安居無望,公營醫療爆煲,努力工作也看不見出路。加上政治矛盾未解,政府人口政策失誤,迴避吸納新移民引伸的社會承受能力問題,推出任何大型計劃都會惹來「非優先服務本地人」的質疑。今日市民發聲的渠道又那麼多,全民派錢的呼聲,當然更容易發酵。

↓01計稅機↓

手機用戶請按此計稅: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或Safari瀏覽,以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