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研發平價吊臂車警報及貨車尾板防夾裝置 避免人為操作意外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吊臂車撞天橋事故時有發生,過去多依靠司機經驗判斷載貨後或在備用狀態的吊臂會否過高,稍有不慎即釀成意外。中電自行研發全港首套吊臂車警報系統,當車輛切換至「行駛模式」及吊臂高度超出法例限制的4.6米高度,會發出警號提醒司機,系統成本只需約2,500元。此外,中電亦研發貨車尾板「X型紅外線」觸覺式防夾裝置,當關上貨車尾板時探測到物件進入紅外線覆蓋範圍,會立即自動中斷運作,防止人或物件被夾。

去年一月,一輛吊臂車的吊臂只收至45度角,沿柴灣道落斜時,吊臂直撼行人天橋,橋身變形彎曲及橋面裂開。(資料圖片 / 余睿菁攝)

香港法例規定所有車輛在馬路行駛時的總高度,包括車輛上的負載物及設備,不可超過4.6米,但沒有裝置偵測吊臂車的吊臂是否過高或提醒司機收好吊臂。在2014年至2018年期間,本港至少發生十宗吊臂撞天橋意外,當中包括去年1月,一輛吊臂車疑因吊臂未收好,沿柴灣道落斜時吊臂直撼行人天橋,致橋身變形及橋面裂開,需拆卸重置半段橋身及其中一端的樓梯出口。中電常會出動吊臂車進行工程,因此設計及製作全港首套吊臂車警報系統,避免吊臂操作意外發生。

中電設計及製作全港首套吊臂車警報系統,避免吊臂操作意外發生。(羅君豪攝)

全港首套吊臂車安全警報系統

負責運送重型電力設備的中電物流及運輸處車隊目前有八輛吊臂車,運用吊臂可多角度旋轉的特質,在主臂及伸縮臂位置加裝感應器,量度吊臂升降的角度和移動軌跡;當角度大於設定水平,即啟動警報系統提醒司機吊臂高度超出4.6米。在吊運工作期間,車輛會由「行駛模式」自動切換至「工作模式」,以免觸動警報。經一年反覆測試及調整,中電已在五輛吊臂車安裝警報系統,每套材料成本約2,500元,在一至兩日內可完成安裝。

中電研發「X型紅外線」觸覺式防夾裝置,安裝在車斗及尾板結合位置。(羅君豪攝)

貨車尾板設觸覺式防夾裝置

不安全使用貨車尾板,有機會被夾傷,甚至威脅性命。中電工程人員在2013年開始構思及自行研發「X型紅外線」觸覺式防夾裝置,安裝在車斗及尾板結合位置,成本約3,500元,目前有35部中電貨車已安裝。在收起尾板期間,若探測到物件(如操作人員的身體)進入紅外線覆蓋範圍,會立即自動中斷尾板操作,提升尾板操作的安全性。

根據勞工處資料,在2014至2019年5月期間,涉及貨車尾板操作的致命意外共有兩宗,該處發出《預防被貨車尾板夾傷的危害安全指引》,列出貨車尾板必須安裝六項安全裝置,包括雙手控制裝置、視聽訊號(即蜂鳴器與閃燈)、上鎖裝置、腳部防護裝置、均速緩慢開合尾板系統,及觸覺式裝置,惟業界對新裝尾板的貨車安裝觸覺式裝置存疑慮。發言人強調,這是確保操作尾板安全的重要裝置,會在釋除業界疑慮後盡快落實該安全裝置要求。

技術員黃永良是研發貨車尾板防夾裝置成員之一,他說研發過程非一帆風順,但感到滿足。(羅君豪攝)

在中電工作逾20年、負責車隊維修保養和緊急支援的技術員黃永良,是研發貨車尾板防夾裝置成員之一,笑言「見車多過見人,講嘢口窒窒……但因為呢個經驗好開心」。研發過程非一帆風順,他憶述曾在每邊車斗及尾板結合位置安裝三個紅外線裝置,期望增加覆蓋範圍及安全性,但在試行期間因感應器太敏感,令系統誤以為有外物而強行停止運作,無法收起尾板,他即被「急call」立即趕到現場「救車」。後來發現,原來是當貨車進入狹窄的停車場時,其中一個紅外線射到牆壁,故後來改良成「X型」。

林漢文(中)表示,願意與業界分享警報系統及防夾裝置的設計及安裝經驗。(羅君豪攝)

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財務及輔務總監林漢文表示,雖然中電未曾發生因吊臂過高而撞向天橋及電纜等意外,也沒有員工被貨車尾板夾傷,但若沒有安全裝置,需依賴司機或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警覺性,故研究團隊抱着多行一步的精神,協助同事消除安全隱患,又讚成品「平靚正」。他指,兩個研發成果均不會申請專利,願意與業界分享警報系統及防夾裝置的設計及安裝經驗,並透露有公營機構有意採用有關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