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與英德團隊研究豬隻幹細胞 冀透過基因編輯減非洲豬瘟風險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英國及德國專家參與的研究團隊,花近8年時間首創全新的「EPSC」技術,當中成功從豬和人類身上,同樣取得可分化成所有細胞的「擴展潛能幹細胞(EPSCs)」。團隊指,有別於一般的多能幹細胞,擴展潛能幹細胞可以分化成所有細胞類型,將來可發展到在豬隻體內大量製造擴展潛能幹細胞,研究豬隻受感染的原因,甚至可透過基因編輯,便可減低豬隻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機會。

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英國及德國專家參與的研究團隊,花近8年時間首創全新的「EPSC」技術,當中成功從豬和人類身上,同樣取得可分化成所有細胞的「擴展潛能幹細胞(EPSCs)」。(港大醫學院提供相片)

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劉澎濤表示,團隊使用EPSC科技成功地從豬的著床前胚胎建立幹細胞培養體系,並系統地分析這些新型幹細胞的發育、細胞和分子特徵。研究當中,亦以同樣方法取得類似的人類EPSC幹細胞。研究對於治療胚胎疾病、基因編輯、以及有望可以發展到使用動物器官短暫移植在病人身上等候合適器官移植。

近日非洲豬瘟肆虐,擴展潛能幹細胞可以分化成所有細胞類型,包括胎盤細胞,將來亦可過基因編輯等技術,在豬隻體內大量製造擴展潛能幹細胞,日後可以減低豬隻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機會,對將來的哺乳類動物及食物鏈健康延伸有重大幫助。

另外,參與研究的港大婦產科學系教授楊樹標說,現時器官捐贈數量較少,許多病人在等候器官過程中不幸離世,將豬隻基因變得更似人類基因,降低免疫排斥,日後有機會將豬隻的心、肝、肺及腎等器官短暫移植在病人身上,但就必須考慮倫理問題。

他續說,子宮內膜問題是導致不育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沒有工具評估子宮內膜的容受性。人類的EPSCs可產生大量胎盤滋養層細胞,實驗顯示「人造胚胎」會選擇性附着正常的子宮,他認為通過這種方法測試子宮內膜的健康情況,從而讓希望體外人工受孕的女性能及早了解自身情況並接受治療,新技術還可以提供研究妊娠併發症如子癇前期及流產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