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HK新聞獎】香港01報道未成年照顧者、精神病患者 奪三獎

撰文:陶嘉心
出版:更新:

由關顧精神病患者基金會「Mind Hong Kong」舉辦的「Mind HK Media Awards 2019」(Mind HK新聞獎),今晚(14日)舉行頒獎禮,《香港01》奪三大獎項。
三個獎項均由「01社區專題」記者奪得。其中李慧筠憑「未成年照顧者」系列及「被厭惡設施」系列,奪得「新聞記者」及「Making a difference」中文組別大獎;林可欣則憑「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獲「Speaking Out」大獎。

時任「01社區專題」記者李慧筠講述「未成年照顧者」系列及「被厭惡設施」系列。(高仲明攝)

「Mind Media Awards」表揚精神健康議題報道

已於英國舉辦逾20年的新聞獎「Mind Media Awards」,今年是第二年在英國以外地區舉行,希望表揚香港新聞工作者優秀的精神健康議題報道,今年共收到過百份本地參賽作品。

《香港01》於六大獎項範疇的中,在三大類別的中文組別皆入圍三甲,包括「新聞記者」、由評判團提名「Making a Difference」及「Speaking Out」獎項。

今屆「Mind Hong Kong」評判團由多名國際公關公司行政總裁、香港知名相關學者、精神病學專家等13人組成,包括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記協主席楊健興、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Mind UK行政總裁Paul Farmer等。

大會表示,獎項旨在表揚香港的記者在報道中挑戰大眾對心理健康的看法,及鼓勵當地媒體持平客觀對待精神病患的報道,推動社會開放討論議題。

李慧筠的「未成年照顧者」系列,入圍「新聞記者」及「Making a difference」中文組別獎項。(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未成年照顧者」及「被厭惡設施」系列報道共奪兩奬

時任「01社區專題」記者李慧筠憑「未成年照顧者」系列及「被厭惡設施」系列,奪得「新聞記者」及「Making a difference」中文組別大獎。

生活於香港,人們每天受困於極盡煩擾的日常瑣事,奮力克服嚴苛的生活條件,透過不斷地工作累積資產以圖一絲生存空間。在此其中,「精神病患」被視為「社會負擔」,一時被扁平為「過於敏感」,一時被污名化為「社區炸彈」。

入圍獎項的兩篇報道分別嘗試還原一位受抑鬱症所困的母親與她女兒之間的照顧者生活,以及精神健康綜合中心落戶時所面對的歧視與恐懼。儘管深知採訪與描述有所局限,報道仍嘗試詰問,誰人是「精神病患」?是什麼構成了「精神病患」的困境?誰人可以篤定,一生絕不會陷入此無助困境?

反修例事件的精神困擾及創傷問題逐漸浮現,入圍或得獎帶來的無關太多喜悅,反倒成了適時的警惕。僅借作家李智良著作《房間》再版序中的結語為提醒:「我相信發生在許多『精神病患』身上的災難,原本可以避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人與人之間能寬容共存,不以競爭、考核來區別人,不以經濟價值或生產力為絕對價值,不同能力的人都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平等參與的社會,只有在這樣的社會中,『精神疾病』才會得到真正的治癒。這個社會顯然還未出現,因為我們就是這個社會。」

不論入圍或得獎,必須感謝每一位受訪者的信任與分享,並感謝其時「01社區專題」團隊給予記者探討精神病議題所需的時間及空間。

時任「01社區專題」記者李慧筠奪得「新聞記者」及「Making a difference」中文組別大獎。(高仲明攝)

「未成年照顧者」系列:

【未成年照顧者1】10歲女煮飯湊細佬提阿媽食藥 抑鬱媽媽的愧疚
【未成年照顧者2】欠兒童社區支援服務 致精神壓力世代相傳?
【未成年照顧者3】「生性」孩子強忍家庭問題:或變暴躁、寡言

「被厭惡設施」系列:

【被厭惡設施1】一間精神健康社區中心  如何撕裂大圍美林邨?
【被厭惡設施2】精神中心落戶拗足五年 區議員:唔反對咪幫緊佢
【被厭惡設施3】曾受情緒困擾 互委會委員反對變支持精神中心
【被厭惡設施4】香港人恐懼精神病 前講師:三十年嚟香港冇變過

時任「01社區專題」記者林可欣憑「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獲得「Speaking Out」中文組別大獎。(高仲明攝)
「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從鬱躁症患者阿余在青山醫院的經歷說起,記者林可欣希望讀者多了解「青山」故事,消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報道奪組別大獎

另一時任「01社區專題」記者林可欣憑「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獲得「Speaking Out」中文組別大獎。她出席頒獎禮時感謝大會及《香港01》攝影組和社區專題組編採人員。

作品「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以香港首間及歷史悠久的精神科醫院「青山醫院」切入談精神病復康。「入青山」多年來成為香港精神病患的標籤,被外界想像為接收「傻人」的病院,甚至戲謔言行失常的人要「入青山」。

故事系列一連三篇,從鬱躁症患者阿余在青山醫院的經歷說起,再講述曾於青山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生歐楊國樑,如何在青山醫院見盡別人的人生,以及最後描寫香港首個精神病患者家屬互助組織創辦人陳麗麗,放下家屬的自我標籤後,如何站出來為同路的家長創辦互助組織。

記者林可欣希望從港人對精神病患的負面想像「入青山」開始,透過康復者、醫生及病患者家屬的故事,讓讀者了解「入青山」實情平常無奇,康復者與家屬甚至每天也在病患與社會歧視中掙扎生存,活得不易。

林可欣於上屆頒獎禮憑「 01社區」另一講述思覺失調及抑鬱症患者的長篇人物故事,曾獲「新聞記者」(中文)大獎,她覺得精神健康為重要的社會議題,需要媒體持續多角度報道,增加港人的關注,明白精神健康和情緒出現問題,並不稀奇罕見,但需要設法梳理情緒和解決。

「我在青山的日子」系列

【我在青山的日子1】鬱躁症患者半生進出醫院:像活在另一個世界

【我在青山的日子2】曾做青山醫生15年:其實精神病很平常

【我在青山的日子3】照顧思覺失調女兒30年 創精神科家屬自助會

記者曾訪問抑鬱症患者母親阿May(化名),她承認當初曾逃避面對女兒的情緒問題。(資料圖片/陳百灝攝)

「學童精神健康報道」入圍三個獎項

記者胡家欣憑「學童精神健康報道」系列,入圍「新聞記者」、「Making a Difference」及「Speaking Out」中文組別獎項。

本港學生自殺問題始於2015學年,記者三年後再跟進有關議題,探討識別學生潛藏精神健康問題的情況及困難。

系列一共有三篇,首篇由講述當年就讀中六的阿楠(化名),在受到學業、家庭及朋輩壓力下,患有思覺失調的故事;第二篇則由抑鬱症患者母親分享,當初為何不肯正視女兒病情,到如何陪伴女兒康復的心路歷程;第三篇則比對中、小學精神病患學生申請學習支援津貼宗數,及醫管局18歲以下確診患有抑鬱症等人數,發現學校識別出的患病學生數字,僅佔全港約兩成個案。

記者胡家欣表示,感謝受訪者、神託會及公司團隊協助報道。她希望可以透過報道,鼓勵學生及家長正視精神健康問題,勿因對病情的恐懼及外界的負面標籤等,拒絕向外尋求支援及就醫,延誤得到適切的治療。正如受訪母親引述抑鬱症女兒分享,「個病好似發燒感冒咁,會好番嘅。」

學童精神健康報道系列:

【開學】學業壓力、朋輩欺凌致患思覺失調 中六生抗病魔續奮戰

【開學】孻女潛藏抑鬱一年 母逃避後面對事實 慶幸帶女求醫及時

【開學】學校僅識別兩成情緒病學生 精神科醫生批偏低 倡推自評

尹蔚瑩表示,感受訪者Gary分享患有狂躁抑鬱症的經歷。(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精健圖書館』 讓大眾明白精神病≠危險」是慈善事務部「01心意」團隊「向歧視說不」系列的其中一篇報道。該系列報道呈現了精神病康復者、視障人士,以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日常生活中遭受歧視的情況,並講述相關慈善團體為他們提供的協助和服務,期望能讓社會大眾知道更多香港的好人好事。

「01心意」團隊相信,消除歧視最好的做法是尊重每一個人作為人的尊嚴,並公平、如實地報道每一位受訪者的故事,毋須刻意將每一個人分類成健康及患病、健全及殘障、富有及貧窮、我們及他們。

負責報道、慈善事務專員尹蔚瑩表示,很高興在「01心意」平台成立一周年之際,入圍「Speaking Out」獎項,這對「01心意」團隊而言,是非常大的鼓舞。她表示,期望日後能繼續藉報道香港不同的好人好事,向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之餘,亦能繼續為這些具有意義的慈善服務出一分力。

最後,尹亦衷心感謝受訪者Gary和「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的楊姑娘,如沒有他們的分享,這篇報道亦不會出現,故希望能與他們分享今次入圍的喜悅。

【向歧視說不‧一】「精健圖書館」 讓大眾明白精神病≠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