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HK新聞獎】香港01奪兩獎 探討精神科醫療體制、復康問題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由關顧精神病患者基金會「Mind Hong Kong」及香港啟勵扶青會主辦的「Mind HK Media Awards 2018」,昨晚(15日)舉行頒獎禮,《香港01》奪兩大獎項。
兩個獎項均由〈01社區專題〉記者奪得。其中林可欣憑「失控人間系列」獲「中文新聞記者」(Journalist -Chinese)大獎;麥佩雯則憑「我的復發日記系列」獲「Speaking Out」大獎。

五大獎〈01〉三記者入圍

已於英國舉辦逾20年的新聞獎「Mind Media Awards」,今年首次在英國以外地區舉行,希望表揚香港新聞工作者優秀的精神健康議題報道,共收到過百份本地參賽作品。《香港01》於五大獎項範疇中,除了英文組別、學生記者組別及廣播組別,其餘三大類別皆入圍三甲,包括「中文新聞記者」、及由評判團提名「Making a Difference」及「Speaking Out」獎項。

首屆「Mind Hong Kong」評判團由多名國際及香港知名相關學者、精神病學專家等14人組成,包括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瑞凱德(Professor Keith Richburg)、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英國及香港資深傳媒人Bryony Gordon、Diana Lin、中大心理學系教授麥穎思,以及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謝樹基等。

〈01社區專題〉記者麥佩雯及林可欣(左起),於首屆「Mind HK Media Awards」分別獲「Speaking Out」大獎及「中文新聞記者」(Journalist -Chinese)大獎。(朱潤富攝)

大會表示,獎項鼓勵本地傳媒消除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以持平客觀及充分資料報道精神病患的議題。其中〈01社區專題〉記者林可欣憑「失控人間」系列獲「中文新聞記者」大獎;亦入圍評判團提名的「Speaking Out」大獎。

故事主角思敏在瑜珈治療後,變得開懷。(吳煒豪攝)

「失控人間」系列故事主角邵思敏,患上思覺失調及抑鬱症13年,獲治療後終於去年親撰自傳《黐線》,講述自己患病的經歷。林可欣認為,思敏的故事是個精神病患者由自我標籤到自我充權(self-empowerment)的經過:「若他們患病服藥是一輩子的事,又多年未能消除別人的歧視目光,何不出書質問:『我黐線又如何』,抗衡主流社會的誤解。」

故事跟著拍攝思敏上班、做瑜珈、逛花店、服藥和探訪她的家,呈現精神病患者的日常,其實與一般人無異。該系列專題最後,描述思敏至今像一般人一樣有時疲憊或心情低落時,會走到家樓下的公園發呆,整理自己的情緒,細想自己的一天;林可欣藉此關注港人精神健康:「不單精神病患者,每人都需要梳理自己的情緒、思考生活遭遇。」

她感激主角思敏受訪,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和心底感受,並感謝〈01社區專題〉團隊,讓她可長時間採訪這專題人物故事,她說:「在網絡資訊快速流轉的年代,更加需要媒體深入報道社會議題,讓讀者了解議題的不同面向。」

「失控人間」系列

【失控人間.一】中學被欺凌、好友自殺 她活在思覺失調的13年

【失控人間.二】怕被知患精神病:吃藥是一秒的事,害怕是一輩子

【失控人間.三】患思覺失調與抑鬱 寫自傳面對過去:黐線又如何

林可欣得獎時表示,以往不少新聞報道一句「疑兇有精神病紀錄」,使慘劇事件推斷得合理,令大眾認定精神病患者便是疑兇,卻忽略他們以往的病患困難。(朱潤富攝)

〈01社區專題〉深入報道精神健康議題 專題需時間深耕細作

而另一位〈01社區專題〉記者麥佩雯憑「我的復發日記系列」,獲評判團提名「Speaking Out」大獎,肯定她對追蹤精神病患者復發故事的傑出報道。她亦入圍「中文新聞記者」組別及「Making a Difference」 大獎三甲。

患有躁鬱症的Gary一年換5精神科醫生,記者麥佩雯為此跟進報道。(吳煒豪攝)

麥佩雯得獎後表示,香港生活節奏急促且充滿競爭,不少人精神健康均出現問題。她曾做了一段時間的突發記者,經常接觸傷亡事件及倫常慘劇,開始思考這些「傷口」的起源,或與社會資源及制度不公有關。惟礙於突發新聞的時間性,「記者總趕住為事故提供一個簡短原因,以盡快讓報道面世。有時只以一句『事主有精神病紀錄』了事,卻沒有仔細回溯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

她認為,過份平面化的新聞資訊,讓讀者很易接收到「精神病患者是慘劇元兇」的形象,促成污名化(stigmatization),及進一步使精神病患者被社會孤立,造成惡性循環。她加入〈01社區專題〉後,多次撰寫有關精神健康議題報道,希望為患者發聲。「他們身上的所謂『問題』、浮沉的經歷, 除了是普通人眼中的『瘋狂』,更是他們拚盡全力為生存掙扎過的痕跡,不論對錯。感謝01社區初創時,給予我很大的選材自由度,及深耕細作專題報道所需的時間空間。」同時,她希望僅以此肯定獻予她的每一位受訪者,特別是Gary及思敏。

「我的復發日記」系列

【精神病日記.一】32歲思敏:朋友急病去世,而我抑鬱症復發

【精神病日記.二】抑鬱症患者:我沒有不服藥物的選擇

【精神病日記.三】醫生開給我的紫色藥丸 我食到併發症入院

【精神病日記.四】52歲躁鬱症患者:出院後入教會 但無親人觀禮

【精神病日記.圖輯】患上抑鬱症與思覺失調 活在漫長的掙扎中

【精神病日記.圖輯】一年換5精神科醫生 躁鬱症患者的日常生活

麥佩雯得獎台上表示01社區初創時,給予她很大的選材自由度,及深耕細作專題報道所需的時間空間。(朱潤富攝)

01深度報道「看精神科的人」專題入圍

而〈01深度報道〉記者黃雅婷亦憑「看精神科的人」,同樣入圍「中文新聞記者」組別。黃雅婷認為,香港的精神病患病率高企,公共精神科與公共輔導服務卻不見增撥資源。她於資料搜集時發覺,有關服務的輪侯時間愈來愈長,服務的質素參差,最終病人深受其害。

「看精神科的人」系列:霍霍的故事(余俊亮攝)

因此她以精神科醫生的一天為題,領讀者看看當下精神科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再輔以早期與新病人個案說明精神科如何用藥,並討論當中引發的社會問題;亦訪問了曾患抑鬱症的社工,指出目前精神科與社會福利如何密不同分,探討醫務社工制度的矛盾;最後訪問學者、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檢討整個醫療福利體制的問題。

黃雅婷衷心感謝黃宗顯醫生、陳仲謀醫生,與相關機構與個案的信任。「探訪和撰文只是記者份內事,得獎與否並不重要」,她希望文章能引起政府和公眾關注,檢討香港精神科醫療服務,令深受病魔困苦的病人能積極求醫。

「看精神科的人」系列

【看精神科的人.一】密密做飲啖水都難公立精神科醫生的一天
【看精神科的人.二】吃精神科藥三十年他的半生恍如白紙
【看精神科的人.三】霍霍的故事當社會用藥丸代替了教育
【看精神科的人.四】王惠芬:那些年,我到精神科看病
【看精神科的人.五】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精神科輸在起跑線上
【看精神科的人.六】精神科是死症還是有救? 鍾劍華談改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