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 油尖警區去年爆竊案飆升57% 助理指揮官︰示威削警力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臨近歲晚是爆竊高峰期。據警方資料,油尖警區去年錄得的爆竊案有204宗,較2018年的130宗,增加近57%。去年爆竊案宗數當中74%是在第三季及第四季發生,分別有47宗及104宗,均創下近五年該兩季的新高。
油尖區助理指揮官(刑事)曾仲斌形容治安情況令人「好擔憂」,他稱過去半年來,警力主要須應付反修例示威及公眾活動,隸屬刑事偵緝單位的便衣警亦要分擔巡邏工作,形容出現「破窗效應」。他指,社會氣氛令警察的調查工作變得困難,感受到市民的不信任,如為罪案索取閉路電視片段會被質疑動機等。該警區破案率自去年6月起跌至只得介乎18%至32%。

油尖區助理指揮官 (刑事)曾仲斌。

去年第四季爆竊案佔全年半數

據油尖警區統計,該警區去年整體罪案有5,575宗,比2018年微升約7%;去年暴力罪案有675宗,與前年相若。當中爆竊案由2018年的130宗,至去年飆升56.9%至204宗;其中約74%是在第三季及第四季發生,分別有47宗及104宗,即第四季的爆竊案佔整體半數。另外,與盜竊有關罪案亦有上升近7%,去年有2,562宗,2018年為2,406宗。行劫案宗數維持21宗。

兇殺案及嚴重毒品罪行均下跌,去年分別有1宗及138宗,分別減約67%及44%。油尖區破案率,去年1月至5月維持介乎36%至37%,於6月起跌至少十個百分點,最低是8月只有18%,下半年破案率介乎18%至32%。

油尖區助理指揮官 (刑事)曾仲斌指出,油尖區四通八達,地理環境利於賊人落手後速逃,初步評估爆竊重災區為一些低設防的住宅單位;多人進出並會擺放大量現金的處所,亦易成為賊人目標,如零售店舖及餐廳,未必需經過長時間「踩線」。他指,較高危的是一些有棚架、無看更、無閉路電視的樓宇。

指犯罪分子看準警力集中處理示威

就第四季的爆竊案較第三季急增,曾仲斌形容防罪系統出現「破窗效應」。他續解釋「第三季時多了人去爆竊、搶劫,好似都好易得手、警察又無拉到,去到第四季11月,大家都見到成條街都爛哂啦,咩都爛啦,警察行街呢要清垃圾先,清磚頭先有得巡邏,更加有啲犯罪分子利用環境去作案。」

至於搶劫案,曾仲斌指並無特別黑點,油尖區人流多,易混入人群,近期案件亦見到賊人無用武器就能劫走財物,相信不少人隨身帶大量現金周圍走是原因之一。曾仲斌主動提到,以前遇到有人蒙面會去截查,但大家現在對於蒙面已經見慣不怪,「咁依家亦都唔敢講話一定係個個都會截查,但係當然呢個只係其中一個原因。」他指,近期破獲的案件由情報主導,配合巡邏觀察。

承認不夠巡邏人手

被問到實際巡邏次數,他指,為增加人手應付示威,於6月「踏浪者行動」後轉了兩更制,但人員身兼日常防罪工作,「有時呢度處理完行劫案,隔個零鐘,就已經有非法集會甚至暴亂。」刑事偵緝警員及反黑組,包括他自己亦要分擔巡邏工作。

「人得咁多,工作要做,案仍然要查,要人去巡邏。市民見少咗警察喺街度,但唔代表一定係完全無警察。」他強調說:「防罪,唔係淨係靠棟咗一個差人喺度就可以解決。」相信透過加強情報主導能夠彌補人手不足問題。至於實際防止爆竊罪案的策略,他指行動仍正進行,不便透露。

市民不信任警方 索取閉路電視片段受阻

曾仲斌指,警察調查罪案變得困難,亦感受到市民對警方的不信任,指有人會對警方調查目的有懷疑,如以往只需向機構提供足夠書面理由申請,就可以索取到閉路電視片段,但現在都需要出示手令,遇過有以無錄影為由推辭。曾仲斌表示,「大家如果明白,我哋大部分時間其實係偵查罪案,我哋唔係去為難市民,希望大家慢慢喺理性思考之後,重拾返對警隊工作認同。」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由James Q. Wilson及George L. Kelling提出,論文《Broken Windows》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
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模仿,甚至變本加厲。犯罪、反社會行為和社會混亂的可見跡象,會鼓勵進一步的犯罪和混亂,所以,針對輕微犯罪如破壞公物、公共飲酒和逃票的警務方法,有助防止更嚴重的犯罪。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按「破窗效應」理論,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因此破窗理論強調着力打擊輕微罪行,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