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連鎖書店難敵疫情? 行內人拆解三大癥結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肆虐。迄立香港四十年的大眾書局全線16間分店結業,業界巨頭之一的商務印書館亦縮減兩間分店。有行內人慨嘆時代變,零售書店萎縮有三大癥結,除了外界較易理解的租金壓力及市場習慣改變外,尚有「貨源」問題是關鍵所在,本地出版的新作品貧乏,「如同行衫舖,看極都是舊衫,哪有吸引力?」而引入海外暢銷作品,無助帶動本地出版及發行業。
有涉足出版界的資深傳媒人亦指出,業界近年面臨結構性問題,包括人們的閱讀模式趨向電子網絡,銷情只達過去的十分一,正摸索怎樣轉型迎合市場之際,現時遇上突發事件如疫情,即倍受打擊。

連鎖書店不敵的是疫情還是時代?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分析,整個業界近年有三方面壓力,其一是昂貴租金,貨源問題亦是關鍵。他解釋,現時市面中文書的來源可分三類,包括由本地發行的本地作家作品、引入台灣出版及內地出版書籍,營運上各有困難。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資料圖片)

租貴、貨源少、市場變

彭志銘指出,本地作家作品貧乏,涉獵題材不夠多元,甚至不及以前連明星藝人都爭相出書帶動到氣氛。「由去年聖誕節到在現在都少人出新書…你講得出有幾多位作者?」他形容情況猶如走入衫舖,來來去去只得舊款,怎能打動讀者打開荷包。以他所知,加上疫情下逛書店人流少,有發行商續暫停將新書推出市面,「不想擺兩三個月後變舊書。」

至於引入台灣出版書,作品對象偏向「文青」及以翻譯書為主,市場角度而言較小眾,彭志銘指,該類讀者群亦會傾向去台灣創辦的誠品書店搜羅。過往都有台灣的書暢銷,但要承擔運費外,無助帶動本地出版及發行業。內地出版的簡體書,主要是三聯、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引入,惟目前有封關、運輸檢疫問題,滯銷的書籍難運回內地,要在倉庫積壓。他提到,「三中商」另有壓力在於被人鼓吹罷買,售書量跌,增加了積存量,從而影響現金流周轉。

最後癥結在於市場變化。現時實體書的製作成本增加,售價相應要提高,遇消費氣氛差,讀者買書意欲更弱。雖然踏入電子書年代會有影響,彭志銘強調,出書有無追上市場需求亦重要。他舉例,每隔一段時間,讀者風潮不同,如早年投資類書最興旺,前兩年由旅遊書卷席銷售榜。由去年至今,彭志銘不諱言社會焦點都在社會運動,渴求思考城市前景及命運等,然而市面上卻缺相關題材的書籍,莫謂是否需敢言,先忌諱於政治,以致無法抓緊及即時回應讀者口味。

▼疫情全球大流行 香港嚴陣以待▼

+6

傳媒人:前景仍樂觀

曾涉足出版界的資深傳媒人潘麗瓊指,租金、人手問題外,近年網購興起、手機閱讀習慣,為出版界帶來很大衝擊,形容是全球業界都要面對的「結構性問題」。她指,十年前賣書的銷量較現時高很多,「現時印到二千本已經好叻!而且是未能回本。」加上由去年起接連有突發事件,如今遇上未知何時完結的疫情,零售市道差上加差。連鎖書商都不敵倒下,但她對出版界前景「樂觀」,認為要變陣轉型,除了實體店及實體書外,可以利用應用程式、網上媒介作為載體,如一些書本都推出QR Code條碼,迎合讀者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