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急性胃出血者可毋需6小時內接受緊急檢查 打破醫學觀念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急性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出血患者在出現症狀後,即使未趕及在診症後6小時內做緊急內鏡檢查,而是延至24小時內接受檢查,兩者的再出血及死亡風險相若,顛覆了過往醫學界認為愈早做內鏡檢查愈好的想法。
中大醫學院稱,研究目的是要找出替這些高風險患者進行內鏡檢查的最佳時機,研究結果已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診症後24小時內做內鏡檢查,病人死亡率與6小時內做緊急檢查相若。(資料圖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急症,一般症狀包括嘔血及黑糞。醫護人員可透過進行內鏡檢查找到出血源頭,並對慣性出血的病變組織進行止血治療,以減低再出血的風險和施行手術的需要。

醫學界現行的建議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在就診後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但患者中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一群,醫學界未有定論是否應盡快在會診後數小時內做緊急內鏡檢查。

逾500病人數據 發現內鏡檢查的時間並無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研究團隊於2012年至2018年期間,將516名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患者有明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狀,亦有再出血甚至死亡的風險較高的患者。兩組患者分別於診症後6小時內或6至24小時進行內鏡檢查,結果發現兩組患者於進行內鏡檢查後30日內的死亡和再出血率都沒有明顯差別,住院中位數同為5日。

研究亦顯示,辦公時間(早上6時至下午5時59分)與非辦公時間內做檢查的病人,其死亡及再出血率亦無太大分別。這次研究不包括因上消化道出血情況非常嚴重而必須立即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以及因消化道靜脈曲張引致出血的病人。

(中大醫學院圖片)

病人等候內鏡檢查時可先接受抑制胃酸治療

領導此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劉潤皇教授稱,今次的研究顛覆了過往愈早做內鏡檢查愈好的假設。另一方面,在診症後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由於他們在檢查前等待的時間較長,並接受了較長時間的胃酸抑制治療,令反覆出血的潰瘍數量減少。由此可見,在內鏡檢查前抑制胃酸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