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屆創新日展傑出科研成果 磁導內窺鏡減手術切口3年後推出

撰文:鍾妍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過去多項科技研究及創新科技研發均獲國際認可。中大今日(23日)舉辦首屆「中大創新日」,展出20個近年傑出研究項目,包括智能磁導內窺鏡,減微創手術切口,更有以衞星遙感數據預測港珠澳大橋等建築物沉降風險的創科項目。
中大校園亦將增設創博館,4層高的建築提供共享工作空間,為中大的初創公司及社企提供空間,凝聚創科交流。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李崢教授改良了內窺鏡的設計,以磁力把鏡頭「貼」在胸腔壁,而鏡頭更備照明及自我清潔功能。(鍾妍攝)

中大創新日展出20個該校的創科項目,其中由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李崢,改良內窺鏡的設計,製作出新型磁導內窺鏡。新設計使用帶磁力的鏡頭,手術時將直徑1厘米、長約4厘米的鏡頭放入病人體內,並以磁力「貼」在胸腔壁,令現時須兩個切口的肺部手術,可減至一個。鏡頭更備照明及自我清潔功能。

李崢指出,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未能使用磁導內窺鏡,而部份手術工具帶有磁力,須與鏡頭距離3厘米使用。有關技術預計3年後可正式使用,暫時會用於肺部手術,但未來亦預計發展至腹腔手術中。

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的團隊,則使用雷達衞星信號監察建築物地盤沉降情況。(鍾妍攝)

研雷達衞星信號監察建築物沉降

科技亦能協助地盤工程,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的團隊,研究使用雷達衞星信號,監察地盤附近建築物沉降情況。她說,監測沉降的準確度可達3毫米,而監測覆蓋的地盤面積可以相當廣泛,除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逾千米長的川藏鐵路,也可監測。她又指,此方法毋須在地盤各處安裝感應器,指沙中線工程等沉降監察也可適用。

新研發機械人 代工人於高空工作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劉達銘亦與工程公司合作,發明可用於高空工作的機器人。工程人員日後透過機械臂,可在高樓大廈的外牆抹窗、粉飾外牆,甚至檢查混凝土質素,減少工人在高空工作的風險。劉指,未來半年會率先在中大校園內的建築物進行測試。

中大創博館今開幕提供共享工作間

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副處長楊樹英說,今日新開幕的創博館,期望可為中大的初創公司及社企提供共享工作空間,鼓勵並支援師生以其創科研究開拓初創應用。他指,中大每年平均有7間初創公司、3間社企,以及18支學生項目團隊,認為可與社會有更多互動,在四層高的創博館凝聚各初創公司,增加交流。

中大校長段崇智指出,創新日及創博館開幕,展出中大就多個範疇的科研項目,由綠色環保、中文學習,以至醫學等均有涉獵,期望創博館與港鐵站相鄰,可以增加與其他人在創科上的交流。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受邀出席開幕禮任主禮嘉賓,薛指,政府過去投資以億元計的資助予創科發展,期望可以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