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親達人】鍵盤破輪椅枷鎖 助秋生尋親 覓婆婆舊愛:勿留遺憾

撰文:賴雯心 蔡正邦
出版:更新:

半世紀前並無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只能靠在街上擺攤寫信人,將他們的情意訴諸信紙。「我就像那些寫信的人。」50年後,他和一眾網友,以文字在社交網絡傳情,助人尋找失去聯絡的摯親好友。
57歲的岑維章(Andrew),是多個懷舊Facebook群組管理員。他在今年初加入網絡尋人行列後,已經三次助人尋得舊友至親。退休前的他從事殯儀相關工作,看盡生離死別,但仍道自己難忘一次尋人,結果竟尋得一個不起眼的墳墓。「原來,人活著就是好。走了以後,有很多事都難以彌補。」

11月初,Andrew協助50年前在金馬倫道麗琪餅店邂逅的Danny和Nancy重聚。(蔡正邦攝)

幼時認識無父兄妹成尋人初衷 難忘尋英籍醫生竟得墳墓

Andrew退休前,曾任東華三院殯儀工作,為在世的人找死者的歸根地。他後來因工受傷,半身癱瘓,之後寄情寫作,偶然發現「香港50-60-70年代懷舊廊」(下稱「懷舊廊」)、「Hong Kong in the‘60s」等懷舊群組,自此與網絡尋人結緣。

他為群組成員翻譯帖文,今年初,他先助黃秋生尋覓生父,至11月初再助早前移居海外的長者Nancy尋回50年前在餅店邂逅的舊情人Danny;最近,他正協助不諳中文,來自英國的Laura Tan尋找生母。

他說,自己的尋人意念,源於年幼時認識的一對小兄妹。60年代初,他們都在尖沙嘴渡過童年時光,這對同母異父的小兄妹與母親相依為命,常與Andrew分享生活點滴。但平日開朗的兄妹,每逢節日都會變得特別沉默,只因想念多年來杳無音訊的父親。Andrew猶記得,他們的母親曾說,兒子常問她父親能否聽說廣東話,因為他怕重逢一刻,會「雞同鴨講」。但其實,他們的父親一直並無和孩子聯絡。純真童言背後的苦澀真相,令年輕的Andrew暗暗難過,亦成為了他願協助尋人的初衷。

「原來,人活著就是好。走了以後,有很多事都難以彌補。」
岑維章(Andrew)
Andrew退休前在東華三院工作,助人時難忘一次尋得墳墓。(賴雯心攝)

人與至親骨肉分離,難免心心念念;有人尋根覓源,竟發現那位早已長埋黃土。工作20年間,他在東華三院的殯儀館、義莊和廟宇任行政工作。令他最深刻的一位尋人對象,是一名客死異鄉的英國醫生,他身在夏威夷的後人越洋求助,希望可得知其下落。終不負所托,Andrew在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找到他。「記得他的墓碑看似地上的一個水渠蓋,一點都不起眼,還給雜草遮掩着,隱藏在墳場一角。」找到後,還了後人尋親的心願,亦令他驚覺人生苦短,要珍惜眼前人。「人總希望知道自己的祖先何在,落葉歸根。」

Andrew說,自己退休後因本身癱瘓需要長期臥床,但他寄情寫作,又於網上發佈文章,才發現網絡世界多姿多采。(蔡正邦攝)

首次網絡尋人即為黃秋生尋父 感恩網民克己復禮

他第一次網上尋人,是尋黃秋生的生父。當時,懷舊群組內的成員組成「尋人組」,一呼百應、互相尊重和有效率的行動,種種都令他印象深刻。「有人說BBC 和Hong Kong in the ‘60s 像在鬥快尋人,更笑說黃秋生就像有一對孖生哥哥,其實大家祇會為黃秋生能圓夢而高興。」

其後兩次網上尋人,他化身翻譯員,協助不懂中文的Nancy和Laura將其尋人啟事於網上廣泛流傳。Nancy已經成功尋回50年前在餅店邂逅的男子,而雖然Laura尚未找到生母,但他相信,網絡的力量,能為「不可能」帶來轉機。

尋人時遇上的難關,除了資料搜集,還有一些網友的惡意攻擊。面對令人難堪的留言和揣測,他直言並不介意,因為重要的是最終可成功尋人。他說,網民反應快,找到的資料,足以寫一本詳盡的人物傳記,但都懂得適可而止,保護尋人對象的私隱,是「克己復禮」。

按圖看Andrew如何協助Nancy尋找50年前在餅店邂逅的Danny:

+3

笑言科技成就尋人路 要多謝三個人

船過水無痕,尋人過後,他亦無想過再次聯絡受訪者。「別人的生活不是一個reality show,既然成功尋人,亦毋須僭越他人的私隱底線。」退休後的他,以寫作及網上助人為樂,「在世時,如果別人有什麼需要協助以圓夢的,而自己只需盡微薄力量就能助人尋親的話,不妨去做。」而近日因身體狀況欠佳,他亦漸漸退下尋人前線,辭去「懷舊廊」的管理員工作。但他尋人的心未冷卻。「我現在退休後賦閒在家,有能力也想幫幫別人。」

若非網絡世界發達,要在茫茫人海中大海撈針實在不容易。而幸科技一日千里,成就他和一眾網友的尋人路。他笑說,自己必須感謝三位文明巨匠-發明電腦的Alan Turing、發明光纖的高錕教授 和蘋果產品的 Steve Jobs,「他們令我殘而不廢。」以鍵盤寫作,接觸五光十色的網絡世界。

Andrew平日需要使用鏡子尋找身邊的物件,他喜歡閱讀和寫作,平日就靠ipad消磨時間。(蔡正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