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最大丁丁展11月開幕 但你知道「丁丁」原來不是音譯嗎?

撰文:潘宛沚
出版:更新:

已出版多年的法語兒童文學《小王子》(Le Petit Prince),至今仍是很多人手上的讀物。同樣是以法語出版的比利時漫畫《丁丁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 et Milou),也是幾代人的童年回憶,通過漫畫,讀者與丁丁一起偵查國際大案。比利時是漫畫王國,《丁丁歷險記》誕生於1920年代,進入華語世界是80年代的事。它看似是兒童讀物,卻考起了不少華人翻譯家。陪伴我們成長的丁丁,在華語界還有千奇百怪的名字。
丁丁遊走世界各地,這次來到香港,是本地歷來最大規模的丁丁展。「丁丁的世界」展覽展出漫畫場景的模型,讓大家進入丁丁的冒險世界。

《法老的雪茄》講述丁丁在法老陵墓發現身亡的埃及考古學家和奇怪的雪茄,繼而揭開了販毒集團的陰謀。(Hergé-Moulinsart 2017)

最初以法語出版的《丁丁歷險記》,在比利時鄰國法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就像中國有專門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專門研究金庸的金學,法國則有丁丁學(Tintinlogie)。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丁丁,包括翻譯學,光是一個人名已需多番考究。而丁丁進入華語界,也考驗了翻譯家。

各語言版本《丁丁歷險記》

+3
《奧託卡王的權杖》是丁丁系列最重要的作品,影射了德國納粹黨的擴張主義政策。(Hergé-Moulinsart 2017)

「丁」和「T」相似 丹麥竟叫「奎弗耶」

大陸比香港和台灣都早引入《丁丁歷險記》,當時的翻譯來源並不是原版的法文,而是英語版。Tintin的法文發音接近普通話的「當當」或「丹丹」,英文被則譯成「亭亭」,但除了發音,大陸譯者李秉剛也相當重視字形,「『丁』字和『T』字十分相似。」雖然現今還有出版社將Tintin譯作「當當」、「丹丹」、「亭亭」,但李秉剛所譯的「丁丁」還是最深入人心,後來台灣和香港都不約而同用了「丁丁」一名。

20年後,另一位大陸譯者王炳東直接將法文版翻譯成中文,他亦保留「丁丁」。他在書中寫道:「按字典解釋,該字還有『什麼也沒有』的意思,讓人產生『小不點兒』、『小人物』的聯想,但是讀者已經習慣了『丁丁』這個名字,在中文裏也有『一丁點兒』的意思,於是保留了『丁丁』的譯法。」相比丹麥的「奎弗耶」,德國的「堤姆」,中國的譯者都照顧到名字的形、音、義。

華文翻譯多根據英文版 與法文原版意思不一

《丁丁在西藏》是個友誼的故事。(Hergé-Moulinsart 2017)

王炳東是少數根據法文原版翻譯的華文譯者,為了忠於原著,他花的心力絕不比第一代丁丁譯者少。當他檢視英文版書名後,發現部分並不能反映書的內容。例如《紅海鯊魚》(The Red Sea Sharks)的書名並不能連繫販賣黑奴的故事,與法文版《貨艙裏的焦炭》(Coke en stock)更是完全無關。王炳東最後改書名為《貨艙裏的黑幕》,「黑幕」一詞點出了黑奴的故事,也帶出神秘感。

而最難翻譯的書名則是《Tintin et les Picaros》,中文書多譯作《丁丁與流浪漢》,「les Picaros」在西班牙語中的確有流浪的意思。但王炳東總覺得帶不出在拉丁美洲森林打游擊戰的味道,即使他最後將書名改成《丁丁與叢林戰士》。

中國大陸出版的中文版《丁丁歷險記》封面

+19
丁丁的家。(Tintin.com)
《丁丁在美國》的遊行場面。(網上圖片)

香港最大型丁丁展 模型還原故事場景

譯者務求精確翻譯出原著的意思,作者埃爾熱(Hergé)亦在漫畫中真實呈現城市的風景。《丁丁歷險記》有不少街景,馬路上的汽車是埃爾熱參考過真實轎車過後的成品;《丁丁在美國》(Tintin en Amérique)遊行一幕,埃爾熱畫出了芝加哥的建築,七彩旗海帶出熱鬧的氣氛,這些漫畫中的場面,在「丁丁的世界」展覽中都變成立體模型,更加生動。展覽亦重現了丁丁的公寓,讓大家當上丁丁的客人。這次是香港最大規模的丁丁展覽,太古坊ArtisTree、太古城中心及中環都設有期間限定店,各種精美又實用的丁丁產品,相信都能滿足一眾丁丁迷。

此次展覽由香港當代藝術基金會與比利時埃爾熱博物館(Hergé Museum)合辦,非常難得。

比利時埃爾熱博物館圖集

+12

「丁丁的世界」展覽
日期: 11月17日至12月26日
開放時間:逢星期三至日,上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ArtisTree(鰂魚涌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康橋大廈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