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焦點拍賣 張曉剛鉅作《血緣─大家庭 2 號》將登佳士得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張曉剛是當代中國畫壇代表人物之一,他自1993年起創作《血緣》系列,當中人物形象亦成為中國當代藝壇標誌。今年12月2日,佳士得便會呈獻他這個藝術里程碑之作《血緣—大家庭 2號》。

《血緣—大家庭2號》是1995年張曉剛在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轟動全球的三幅「大家庭」系列組畫之一。這系列作品對全球藝壇造成極大轟動,作品以獨特的中國式美學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知,成為了張曉剛藝術生涯乃至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重要轉折點。

張曉剛生於1958年,5歲隨父母工作調至四川,文革時停學在家。後師從雲南著名畫家林聆研習素描水彩,並在林指導下開始閱讀西方藝術史。高中畢業後張曉剛參與下鄉,參加農民美術培訓班,學習版畫和水粉畫創作。1978年3月復考高考,考入四川美術學院,在學校圖書館中接觸到西方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產生興趣,鍾情於米勒和梵高。1982年畢業後,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並開始他職業藝術生涯。

《血緣》系列是張曉剛自1993年起的創作,靈感來自一批他攝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49年),以為早在文革時期銷毀而又找回的全家福照片。《血緣》系列中男女人物的面部細節幾乎一模一樣,暗示個性的缺乏。他在當年創作了《血緣:大家庭》的雛形,並在隨後兩三年發展成五幅全系列之作。這五張尺幅達到 180 x 230 公分的大型作品,當中僅有兩幅描繪了中國早年因「一胎化政策」下而衍生的獨生子家庭,本作《血緣:大家庭 2 號》即為兩幅中其一,而其中另一件《血緣:大家庭 3 號》則在 2014 年以 94,200,000 港元成交。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 2 號》。(Christie's)

國家集體主義下殘留個人意志

《血緣:大家庭2號》承襲了張曉剛一貫以平滑內歛筆觸,賦予人物一種完美無瑕、非人格化的風格。這作品的大架框源自於中國大陸在五、六十年代標準家庭照片,畫中人是張曉剛父母和他哥哥,三人組成一組當時常見的全家福。但畫中嬰兒畫成明亮黃色,跟畫中象徵褪色照片的主調呈強烈對比。而一家三口子,透過嬰兒身體延伸出兩條紅綫把雙親聯繫起來。而畫中人臉上光斑,是《血緣》系列常見特徵。光線總是來自畫面右方,落在人物臉上,象徵現實世界的存在,「反映自然現實,同時保留了強烈的主觀情感」(Jonathan Fineberg及徐鋼合編,《Zhang Xiaogang: Disquieting Memories》)。光斑亦如老膠片上的痕跡或胎記,為這個色彩整體平淡的系列帶來明顯的異色,代表了在國家集體主義下殘留的個人意志。

張曉剛的作品擺脫西方美學的影子,以個人歷史敍述及集體回憶為主調,確立了清晰的藝術定位,系列極具個人風格之餘,同時勾勒出近代中國歷史上家族與個體間的微妙精神狀態、血脈親情與集體記憶,因此備受重視,讓他晉身大陸當代藝術身價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本作曾參與多個國際歷史性展覽,除 1995 年威尼斯雙年展外,亦包括 1998-1999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PS1 當代藝術中心及三藩市現代美術館《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巡展。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已故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