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預製組件設計建構港式創意 提升品質與安全

撰文:麥婉婷 謝欣慧
出版:更新:

「預製」這個字,在不少人心目中總是帶有負面的感覺,因為大家都對一式一樣的倒模式東西心存恐懼。不論從房屋建築到室內設計,預製組件一直影響着香港人的生活,不知不覺間成了香港的特色,預製組件成了我們生活空間的重要一部分,不過別被這種系統式的結構嚇怕,如能巧妙地運用這講求流動性和功能性的設計,配合現實環境的需要,在局限的條件下發揮最大的可能性,將可轉化成港式風格的創意。

秀茂坪邨秀暉樓是預製組件建築,單從外表來看感覺模式化。

每次說到預製組件,人們第一個反應必然是聯想到公共房屋,然而對這設計只是略知皮毛,在模糊的預製組件概念下,不少人以為預製組件加快建築速度絕非好事,又如鉛水事件中出事的喉管同是預製組件,令人誤以為預製的不是好東西。對此,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衞翠芷博士表示不理解,曾在香港房屋署工作多年,並從事香港公共房屋歷史及發展方面的學術研究的她,指出預製組件(precasting)及預製方法(prefabrication)有不少好處:「若沒有預製組件,工人得將所有工作在棚架上或在高空平台上做。現時的樓愈起愈高,加上天氣因素,好天曬落雨淋,工作環境艱難,對工人的要求極高。試想像將所有事情搬到40層高才做,連駁條喉都較難。然而,預製組件在大型廠房生產,小型的組件甚至能在地盤生產,即使地方如何狹迫,始終在平地建造,不論運輸、建造環境、檢測等都方便得多。」

預製組件建築,改變了香港建築面貌。

品質與安全的提升

衞博士指以預製組件建成的建築,質素更有保證,例如外牆連窗框預先製作好,不易漏水,若然先造好石屎牆,加上窗框然後才填補空隙,便容易出現漏水的情況;另一方面,檢測工作如在平地進行,若發現出錯時亦能迅速修改,「預製組件技術令工作環境更安全,由於預製組件可在廠房預先完成,再將成品運送到地盤,因此工地會較整潔,變相令工地環境更加安全。」有別於一貫以來對預製組件的想法只有加快建築速度,原來亦能確保品質、工業安全及方便運輸。雖然預製組件有眾多好處,但世事無完美,預製組件建築需要花上更多前期工夫,不但設計時要計算精確,測試時更需要一件一件整合,衞博士解釋道:「預製組件的駁口位要仔細計算,例如一塊外牆放落間牆,要預計會否漏水,由於是將兩件硬件裝嵌在一起,並非現場才倒入石屎,石屎是流動性高的物料,可因應需要而變更形態,因此使用預製組件建築,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於前期工作。」預製組件於公屋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建於1960年代的牛頭角下邨,惟當時的設計是否以預製組件建築出發就不得而知,衞博士則指1970年代建築開始嘗試將少量預製組件套用於公屋建築上,例如花槽。首先大規模使用預製組件建築,從設計時已由此角度出發的公屋為1989年設計,1992年興建的和諧式公屋,已開始使用大板模、Modular設計及機械化生產。

公屋在建屋工程增加使用預製混凝土組件和預製建築構件。
因鉛水事件發生,首次令大眾真正認識預製組件。

不是單一的標準化

縱然有不少聲音指預製組件的出現令公屋設計愈趨單一,衞博士卻認為混凝土預製組件與預製方法實踐了現代建築的主旨—大量生產,技術的成熟令設計有更多不同的變化:「上世紀初的現代建築主旨已倡導建築要有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但亦要有變化(variety)。以前預製組件面對的問題在於成本,由於預製組件建築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於前期工夫,包括設計、機械、運輸等,需要一定的生產量才能回本。然而,多年來已有很多經驗累積,例如運輸方面,以前可能會有太多預製組件堆在地盤的情況,但現在可將一件組件抵達工地後第二天便組裝上建築物,可見編排上已有足夠經驗,整體成本減少,不用重複多建才能回本。」

現時的公屋設計,亦有回應設計多元的需求,衞博士續說:「建築物可以約有五成是預製組件建成,當中可加入不同元素,從中便會有變化,現時房署都採用此模式,不是每幢都標準化,單位雖是標準的,但砌法有不同,又或者在組件上加上不同裝飾,這就可以在基本單元中產生變化,做法有很多。」公屋的標準樓層,即是建好地基及大堂,大堂以上的樓層建築周期(construction cycle)約6至10日,加上現時的技術,公屋理應愈建愈快,然而現時的公屋的落成日期竟比舊時緩慢,衛博士認為這非建築及設計因素所致,而是行政問題:「現時講究透明度,除花時間設計,還要回應訴求和各樣行政需要,包括諮詢、收地、審批等。」

現時香港一般住宅的外牆都是採用預製組件,衞博士表示若沒有預製組件,工人得將所有工作在棚架上或在高空平台上做。

衞翠芷博士

現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曾於香港房屋署工作多年,從事香港公共房屋歷史及發展方面的學術研究。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