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生父」是誰? 抄襲疑雲再掀爭議

撰文:陳奉京 翟啟豪
出版:更新:

日前,93歲的著名漫畫家王家禧先生(筆名「王澤」)在美國安詳離世。他從60年代開始創作後由長子王澤接手的漫畫《老夫子》,因其幽默感和貼近生活而歷久不衰,是幾代人的共同回憶,他的離世牽起很多人的緬懷之情,既是緬懷漫畫大師,亦是緬懷港漫曾經風光的歲月。但他的離世同時牽起《老夫子》涉嫌抄襲的一段往事,網上不少人認為王家禧父子只是「老夫子」的「養父」,應該還「生父」馮朋弟一個公道。

「王澤」的《老夫子》被質疑是抄襲中國漫畫家馮朋弟早於三十年代創作的「老夫子」、「老白薯」等漫畫角色。(網上圖片)

港雜誌廿年前揭抄襲 王氏父子低調迴避

被質疑抄襲的部分畫作,左為馮朋弟《老白薯》,右為王家禧《老夫子》。(網絡圖片)

二十多年前,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曾出版過漫畫評論雜誌《漫畫讀物》。根據幾年前他接受傳媒訪問時披露,因蝕光錢而正打算停刊《漫畫讀物》時,從漫畫家楊維邦口中得知,對方收到大陸漫畫家馮朋弟的朋友寄來的文章,從而揭露王家禧的《老夫子》原來是抄襲自馮朋弟30年代至40年代的作品,並將收到的文章刊登於《漫畫讀物》。「不但造型一樣,名字一樣叫老夫子,我們甚至找到連笑料也一樣的作品!」彭志銘告訴蘋果日報的記者。

資料顯示,馮朋弟(1907年-1983年)原名馮棣,「朋弟」一名取自原名的諧音,出生於四川成都,1931年畢業於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後活躍於北京與天津一帶,作品多發表於《新天津畫報》、《庸報》、《益世報》、《銀線畫報》、《三六九畫報》、《一四七畫報》等報刊上;30至40年代,馮朋弟於天津一帶出版漫畫《老夫子》,受當地人喜愛,後因日本侵華停畫,至中共建國後更被禁止繼續畫漫畫,雖然曾在1957年畫了一幅《白薯出土》刊在《北京日報》上,但很快又因為反右運動而擱筆。而王家禧則在60年代從天津移居香港,並從1962年開始創作《老夫子》,先是發表於報刊,於1964年開始發行單行本,成為經典港漫。

眾所周知,港式奶茶源自英式奶茶,卻發展出自己的獨特味道。對於抄襲的指控,第一代作者王家禧及第二代作者王澤一直保持沉默低調的態度,彭志銘曾向傳媒指稱小王澤認為該指控是對他父親的污蔑。

謝其章的《漫話漫畫》說到朋弟很潦倒,王澤很風光,作者認為王澤剽竊了朋弟的財產!但其實我不同意,朋弟是因為大陸的政治環境下,完全不讓漫畫家畫這些東西才會如此……其實當年畫漫畫的人都係搵兩餐,王家禧當年一個人帶兩個孩子來港,先要搵兩餐,大概沒想過會大紅大紫,到了後來如果承認畫作來自朋弟,搞不好對方後人要求賠償的話,會很長手尾。
漫畫家楊維邦曾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表示

大陸作家出書發掘原版 曾建議後人對簿公堂

大陸作家馮驥才著作《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2001年於大陸出版,曾一度掀起對王家禧的質疑。(西苑出版社)

對王家禧提出抄襲指控的亦有中國大陸的文化人,包括著名作家馮驥才。2001年,馮驥才在大陸出版《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一書,亦從1999年開始先後多次發表文章,指稱「王澤」的《老夫子》是「冒牌貨」,無論人物造型、性格設計抑或名字,均是抄襲自馮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等。馮指出馮朋弟版的老夫子漫畫曾在當時的京津一帶相當流行,而1926年才於天津出生的王家禧,當時只是一個藝術青年,惟後來大陸的政治運動令馮朋弟無法繼續創作,加上中國與外隔絕,「王澤」的《老夫子》才可以成為香港家傳戶曉的漫畫作品。

根據馮驥才撰文所述,他是在1996年一次途經新加坡時於書攤上發現《老夫子》,並從友人口中得知《老夫子》已享譽海外,而他曾經讀到天津老一輩漫畫家黃廉指責王澤抄襲的文章,那些文章亦發表於彭志銘的《漫畫讀物》。馮驥才在文中說:「雖然將老夫子後腦殼的髮辮去掉,大腿加長了一些,還把老白薯的上衣換了一件,名字也改了一個字(把「老白薯」改稱「老蕃薯」),但基本的形象和性格特徵卻與朋弟筆下的人物全然一樣,這就是王澤之所為了。」(編注:實則是「大蕃薯」,非「老蕃薯」)。至於馮朋弟《老夫子》在京津一帶的影響力,馮指:「及至50年代,在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天祥商場的舊書鋪,花上一兩角錢仍然可以買到一本舊日的《老夫子》,可見當時發行量之巨,流行影響之廣。如今京津一帶50歲以上的人腦子裏,大都印有老夫子那個笑話百出的形象。」

王的《老夫子》故事也有很大部分是原作(或二創吧),當中的故事、細節和用語都緊貼當時的香港,其後《老夫子》更發展出長篇故事(如水虎傳),這些都無法抄襲自朋弟。
評論人葉一知《老夫子的抄襲》
左為大陸漫畫家馮朋弟,逝世於1983年。(網絡圖片)

馮驥才亦稱曾見過王家禧真人,並當面問他是否認識馮朋弟,得到的回答是認識並且很熟,但「為了避免客人難堪,我也跳開了關于老夫子的話題」。馮驥才認為「由欽佩到模仿,直到搬用,并非不可思議」,「把老夫子的生命延續到當代」也有王家禧的功績,但認為對方也「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談到朋弟」,無需避忌。馮驥才指出兩人的「老夫子」其實也有分別,除了時代和取材不同,「王澤」筆下的《老夫子》「社會批判性少了,生活幽默成分多了」;在漫畫形式上,「朋弟的老夫子皆為早期漫畫的四聯形式,四聯漫畫的結構如同古代的絕句詩,結構方式都是起、承、轉、合;而王澤的老夫子多用六聯方式,增加了情節過程,可能受到了迪斯尼卡通畫和歐美現代漫畫的影響,而且作品中也有他自己一些漫畫發現。」

對於兩人作品的藝術水平,馮驥才對馮朋弟的評價遠高於王家禧:「在其生動性與審美價值方面,王澤比起朋弟還差着一個不小的距離。若比一比線條的功力,王澤在山下,人家朋弟卻高高地站在山上。」據聞,馮朋弟晚年臥病在床時,曾有友人將香港的《老夫子》帶給他看,但因為當時他已重病,沒有對此說過一句話。1983年,馮朋弟離世。

2003年,大陸的西苑出版社出版了兩集馮朋弟的《老夫子》,並在封面上以「原版」作為賣點。

十多年前引發的爭議過後,馮朋弟的後人授權大陸一家出版社出版其作品,馮驥才亦通過出版社,將《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一書的稿費轉交給馮朋弟的後人。馮驥才曾建議朋弟後人打官司,但最後沒有成事。據馮驥才和出版社當時的社長向傳媒表示,朋弟的後人難以支撐起這件事。王家禧的離世,會否令有關的爭議也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