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環】香港畫壇一奇 「福伯」陳福善回顧展

撰文:鄺曉恩
出版:更新:

踏進畫廊門口,只見方正的大廳內站着三倆男女,他們時而踏前,時而踏後,雙眼一直專注地望着前方,看起來宛如優雅地跳着狐步舞。他們的舞伴是一幅幅由香港已故藝術家陳福善(Luis Chan)所繪的畫,裏面有海神、裸女、鳥人、金雀……位位都是來自異想世界的角色。
陳福善曾借用西方畫論人史佩德 (Harold Speed)的觀點,指藝術裏頭的線條、色體和色彩裏,都存在着一種抽象的音樂,望着他的畫好比聽見音樂一樣。這套哲學跟「漢雅軒」為他舉辦的回顧畫展名稱「隨福伯起舞」不謀而合。畫廊剛延期結束了上個月的「畫展一: 奇幻風景」,現正進行的「畫展二: 城市眾生相」,帶來風格截然不同,卻同樣引人入勝的畫作。

陳福善於1969年繪畫的《東方》,結構自由率真,色彩亦絢爛繽紛。 (漢雅軒提供)

自學成才 創出中西融合獨特風格

藝術家陳福善(福伯)生於1905年,自五歲從巴拿馬移民到香港後便從未離開過。不是專科出身,只是曾經修讀倫敦Press Art School的函授美術課程,雖然沒有正式在國外接受藝術訓練,但他一直自我學習以及積極跟海外留學的畫家觀摩切磋。由於在律師行當速記員時練得良好的英語水平,加上熱愛社交活動,能言擅舞的他當時結交了不少達官顯貴。1934年,他便由山頓爵士夫人(Lady Shenton)推薦加入「香港美術會」,同年更獲得香港美術會年展冠軍獎。

除了獲得更多機會,陳福善亦深受西方的藝術論所影響,他雖然不時以中國畫格式創作,但內容和技法更像西方現代派。陳福善向來推崇中國畫講究的「氣韻生動」,為了簡單闡述這套繪畫理論,他曾於自己的著作《國畫概論》引用西方畫論人史佩德 (Harold Speed)的話,將氣韻比喻為音樂的調子,嘗試以西方畫論說明中國的繪畫理論,完美地將中西方的藝術文化融合起來。

把線條、色體和色彩所具有的力量表現出來,以其順序和布局觸引我們,好像音樂用着不同的調子同和合的聲音來觸引我們一樣。正因為在音樂裏 , 聲音感動着我們,雖然沒有與大自然發生任何直接關係,但它是直接訴諸我們內心生活的。
陳福善
陳福善於1968年以塑膠彩繪於紙本的《爭寵圖》,勾畫出香港眾生相之下的複雜心態。 (漢雅軒提供)

畫境奇幻 繪出香港奇特衆生相 

陳福善走過九十個寒暑,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還有滿清覆亡、民國成立、香港淪陷、中共立國、文革、中英談判、六四等歷史大事。然而這些歷史大事並沒有與他的創作直接連上關係,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間,陳福善主要創作水彩畫,題材大都以香港的自然環境為主;五十年代開始,陳福善特別融會西方新潮,戰前的創作嚴謹細緻,戰後則趨向自由奔放,以奇幻抽象的手法畫出香港都市的眾生相。

藝廊漢雅軒的藝術總監張頌仁也說:「陳福善先生是個奇人,他奇在出人意表的畫境,奇在他完全獨立的想像世界,最奇是他的藝術。在香港這個被現實生活制服的社會他居然能夠衍生出如此奇幻,把香港生活提昇為異境,成為神話世界。陳先生的藝術打開了新都市生活的精神天空,使逼迫的市居空間穿透為豐富傳奇,把戲劇人生的意境呈現在繽紛的畫境之中。」

陳福善1969年的作品:《大宴會》。 (漢雅軒提供)
陳福善於七、八十年代時常大玩綜合媒材,這幅繪於1978年的《無題(裸女與畫展)》便使用了拼貼的手法。(漢雅軒提供)
陳福善1979年的作品《無題(對蝴蝶着迷的人們)》。 (漢雅軒提供)

隨福伯起舞——陳福善回顧畫展二: 城市眾生相

時間:即日至 4 月 13 日
地點:漢雅軒 (中環畢打街12 號畢打行401 室)
費用:免費

1948年,陳福善為嶺南畫壇熊氏三姊妹繪畫肖像畫。 (漢雅軒提供)

藝術家簡介

陳福善(1905-1995)原藉廣東,1905年於中美洲巴拿馬出生,五歲隨家人來香港定居。十二歲學習美術字設計,在皇仁書院讀至中三,曾在律師行和廣告公司任職,在參與英國的函授藝術課程後開始轉研西畫,特別是水彩畫。1960年創辦了香港首個教授西洋畫的私人畫苑「華人現代藝術協會」,活躍於香港藝術文化圈,經常表評論文章,從1933年舉辦第一場個展到1993年間共舉辦了四十七次個展。港督葛量洪、郝德杰均是其畫作的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