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奪回東沙島 積弱的晚清從日本「虎口拔牙」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近期中國民政部發表聲明,稱位於南中國海、建置於2012年且隸屬於海南省的三沙市,將劃設西沙區(管轄西沙群島、代管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人民政府駐永興島)、南沙區(管轄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人民政府駐永暑礁)等兩個市轄區。此舉隨即引來鄰國越南的抗議,越南外交部發言人更表示,越南要求中方終止與上述事宜有關的「錯誤決定」,並保證不讓類似的事情在未來再次發生。

中國在南海的一舉一動始終受到國際矚目,而近代中國又是從何時才開始重視經營南海諸島的呢?

載於明代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四十的《鄭和航海圖》。圖下方「石星石塘」為今東沙環礁,「石塘」為今西沙群島。(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拆廟毀墓挖中國漁民祖墳 東沙島成「西澤島」

自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清朝、取得台灣後,開始積極建設基隆等台灣海港,並把目光投向更南方的廣闊海洋。日本神戶商人西澤吉次(1872─1933年)看到殖民政府在台進行基礎建設需要水泥的商機,便從日本運載水泥至台灣販賣,同時把台灣物產運回日本,藉由日台間的貿易,西澤商會的業務蒸蒸日上。

台灣文史研究者許峰源指出,1902年,西澤商會的商船在從神戶前往基隆的途中遭遇颱風,船舶意外漂流至無人島(即東沙島)。西澤發現,島上砂石色澤奇特,經化驗後竟富含磷礦,可提煉為化肥轉賣農民。到了1906年,西澤再次前往東沙島,經過10餘天的調查,終於掌握了東沙島的物產情況、航線及相關島嶼位置。自1907年起,西澤大舉招募工人前往開發東沙島,不僅拆毀原先中國籍漁民所建的天后廟、宗祠、寮舍、碑石,並把島上中國漁民的祖墳百餘座掘開,取骸骨焚化後推入海水中,後陸續開鑿水井,建設了碼頭、輕便鐵道、電話線、宿舍餐廳、製冰機、冶磷工廠、倉庫等設施,甚至豎立起日本國旗,聲稱該島為「無主地」,將東沙島命名為「西澤島」、東砂礁命名為「西澤礁」。

清末兩廣總督張人駿,他也是作家張愛玲父親的堂兄。(網絡圖片)

西澤在東沙島的大規模開發,馬上引起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端方(1861─1911年)的注意,他立即上報外務部(前身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辛亥革命後為中華民國外交部)。外務部隨即電告兩廣總督張人駿(1846─1927年),令其查明日本侵佔東沙島情況,並責令南洋大臣遣船艦至該地調查。後由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薩鎮冰派黃鐘瑛(1869─1912年)率飛鷹艦抵東沙島調查,黃鐘瑛呈報:

蒲拉他士島(Pratas Islands,日文名プラタス諸島),即土名之東沙。查該島日人改名為西澤島,豎有木牌一面曰明治四十年(1907年)有八立。島上並無中國居民,只有日本男女百餘人,蓋屋居住,並僱有小工50餘名,結廬為居,均繫於前年八月到此。……中國漁民前建之天后廟,日人來時已被毀去,以圖滅迹。聞有漁船到此,日均驅逐離島,所有輪艇船隻,均由台灣到此。

從地方圖志中證明東沙島屬於中國

然而,當張人駿於1909年2月以收集到的情況正式照會日本駐粵領事瀨川淺之進時,日方認為島上神廟已拆、墳墓已毀,缺乏物證,且日本深知中國志書只詳陸地之事,對海中諸島諸多疏漏,故堅持索要地方誌書等證據,才能證明該島究竟屬於中國何官何營的轄境、不屬日本。所幸最終在清朝官員王之春(1842─1906年)的《國朝柔遠記》、以及福州船政後學堂第四屆駕駛班畢業生陳壽彭譯着的《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志》中發現,記載該島屬於廣東省管轄。尤其是《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志》是陳壽彭譯自英國海軍海道測量局出版的《The China sea directory》一書,其所記載「蒲拉他士島」經緯度準確,與《國朝柔遠記》所載的東沙方位一致,成為日方交涉的有力證據。

日方於理有虧,見張人駿證據充足、態度強硬,便承認東沙島為中方領土,卻又轉稱日商投入甚多,若清廷堅持收回島嶼,需負擔賠償建設費用。由於當時發生「二辰丸事件」,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各地先後發起抵制日本商品、貨物的運動,清廷外務部為儘快解決爭端、避免抵制日貨風潮愈演愈烈,最後同意中日共同派員至東沙島探勘,估算日商西澤商社各項建設費用,由廣東出資購買;被毀壞的廟宇、中國籍漁民損失,以及在東沙島採集物產應補税額,則由西澤吉次承擔。終中方出資廣東毫銀13萬元的價格收回東沙島。

《國朝柔遠記》(又稱《清朝柔遠記》)中的廣東沿海地區及香港島、九龍、將軍澳地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後由新任兩廣總督袁樹勛(1847─1915年)與日本駐廣州總領事正式簽訂了收回東沙島的條款,並撤去「西澤島」標柱。迨中方人員上島後,點收各屋宇物業,並於1909年10月19日升起大清黃龍旗,同時由廣海號鳴炮21響慶賀。

據稱,當時已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張人駿聞此消息還感歎:「此謂我大清國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領土」。翌年7月,清廷成立「管理東沙島委員會」,任命候補知府蔡康為主任委員,勘查東沙島海域的地形、地質與物產,並以東沙島為基點,派兵駐守、增派船艦巡弋,防止日人再次擅自登島。民國成立後,才由國民政府於1926年7月,將其定名為「東沙群島」(Dongsha Islands),沿用迄今。

過往被認為積弱不振的滿清政府,竟然可以虎口拔牙,將遭佔據的東沙島從日本手上奪回,儘管付出了廣東毫銀13萬元的代價,但總算是維護了領土與主權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