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媽 揭密清代台灣原漢通婚真相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在台灣,蔡英文將於5月20日開始第二個總統任期,而她於第一任期內在總統府所設立的「原住民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於5月19日結束運作。恢復平埔族(分布在台灣西部平原、台北盆地的原住民)的身份與權利,是蔡英文過去參選時的政見,她還於2016年向原住民道歉並承諾「會讓平埔族身份得到應有的權利與地位」。不過4年過去,蔡英文的平埔族相關政策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依舊沒有兑現。翻開今日以《108課綱》編成的歷史教科書,則充斥為特定政治目而服務、誤導大眾認識漢人與原住民關係的史觀。

隨著台灣總統蔡英文即將開始第二任總統任期,但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卻沒有實現平埔族相關政策。圖為2016年台灣總統蔡英文(前右)向原住民道歉後,與原住民朋友見面的畫面。(中央社)

比如台灣大眾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唐山並非指今日河北唐山,而是指中國大陸。這話說的是過去清代台灣社會因有嚴格的「渡台禁令」,導致當時從大陸來台的漢人中男多女少,而有漢人男性與平埔族女性通婚的現象,意謂著今日多數台灣漢人身上都有平埔族的血統。

不過,這句諺語,不僅不見清代方志記載,日據時期著有《台灣通史》的連橫(1878-1936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祖父)、日籍人類學家伊能嘉矩(1867-1925年)等人的著作中更找不到這句話,卻普遍出現在今日小學、中學的歷史鄉土課程教材裡,但學界對這句諺語的由來少有質疑。

那麼,台灣在日據時代以前,真有如此普遍的漢人與原住民通婚的現象嗎?翻開史料,荷蘭時期的台灣社會雖漢人男多於女,但未載漢人有婚配困難的情況。學者研究,這是因為當時兩岸貿易頻繁,並不需要攜眷入台,另外許多移民可能來台前多已成婚,而尚未成家的漢人男子也多選擇返回大陸原鄉再行婚配,代表當時並無原漢通婚的必要。

鄭成功攻取台灣後,許多鄭軍將士移居台灣。(維基)

明鄭時期的台灣社會依然是男多女少,但當時鄭氏政權奉南明為正朔、與清廷敵對,導致兩岸無法自由往返,確實讓在台的漢人男子有婚配的困難,不過根據施琅(1621-1696年)的《盡陳所見疏》提到鄭氏官兵「無家眷者十有五、六」,存在掠販婦女的行為,但未見有大量原漢通婚的記載。清廷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遣施琅攻取台灣後,雖有台灣府知府等官員陸續編寫《台灣府志》等記載台灣漢人與番社風土民情的地方志,不過其內容記載依然是漢人男多女少,未見有大量原漢通婚的情況,與荷蘭時期相同。

迨台灣成為清王朝版圖的一部分後兩岸復航,即使有「渡台禁令」,來台漢人大可先在大陸原鄉結婚後來台,而未婚者若要結婚首選還是返鄉,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台灣漢人女性少就與語言、生活習慣皆異原住民通婚。史料僅記載拓墾初期漢人男多於女,男性婚配困難,以及少數原漢通婚的例子,但從未同時記載原漢普遍通婚的情形,代表離台返鄉、婚後來台、返鄉結婚及往返兩岸才是來台漢人移民的選擇。況且,台灣漢人男多於女的情況其實僅僅出現在荷西統治時期到清初之間(1624-1722年),到了雍正年間(1722-1735年)已數次開放漢人可攜眷入台,到乾隆年間(1735-1796年)則完全開放,代表漢人男多於女的現象已經緩解。

台灣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多記載清代台灣漢人普遍有與原住民女性通婚的現象。圖為居住在台灣宜蘭、花蓮的平埔族-噶瑪蘭族婦女。(維基)

縱觀台灣史,原住民在荷蘭人、明鄭、清廷的統治下,不僅有沉重的賦税與勞役,且漢人大量捕鹿而讓原住民傳統肉食來源減少,加上土地被漢人巧取豪奪,總體生活水平下降、與漢人衝突不斷,而屢有原住民反抗的事件發生,如雍正九年(1731)台灣中部平埔族-道卡斯族之大甲西社,結交拍宰族(巴宰族)之朴子籬等八社聯合抗官,最後變成平埔族共同起事的大規模衝突,讓台灣中部動盪4個月,最後清廷以武力鎮壓。長期飽受漢人壓迫的平埔族,多具備對抗漢人的意識,難以想象原住民會願意與漢人通婚。

當時漢人,對於原住民也抱持種族歧視的心態。赴台傳教的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年)曾寫下:「在台灣的漢人對於原住民很歧視,和他們以物易物、欺騙他們、並把他們推趕到他們的山地據點,對待他們就如同美國人對待印地安人一樣」。可以想象,身處這樣的背景,願與原住民女性通婚、甘願被鄰人指點嘲笑的漢人男性應屬罕見。

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和家人合影。(網絡圖片)

翻開歷史,從來沒有任何一支民族,會在社會經濟地位處於劣勢時,缺乏族群意識地讓本族女性大量與外族通婚。單看在台的漢人女性,她們在日據時期並沒有大批嫁給居統治地位的單身日本男性。那麼,為什麼會認為原住民女性會比漢人女性更願意嫁給外族?

而「無唐山媽」的諺語,也只能代表台灣在清代康熙年間(1683-1722年)的社會現象,不能視作常態。況且,許多台灣姓氏宗譜裏,反而是「開台媽」(女性開台始祖)帶著兒子「唐山過台灣」來打拼生活、落地生根。再細究「無唐山媽」的意思,表面上似乎以台灣漢人身上普遍流有原住民血緣為榮,但其背後則是踐踏、抹殺原住民的自我意識,可說是漢人在自我優越感作祟下,草草帶過平埔族漢化的悲哀。另一方面,台獨論者也以此強調台灣人與平埔族的關連性、弱化雙方的矛盾,在歷史論述上將台灣的發展與中國大陸脱鈎,進達到從「血緣」實現「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