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幼稚園K1適應周 家長學習放手 老師重視建立關係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8月尾9月初,幼稚園陸續開學,K1小朋友要進入人生一個新階段。未必每個小朋友都有N班或者上學適應班的經驗,所以有幼稚園就為學生設開學適應周,無論在課程設計、環境設計和家校溝通上都有細心安排,讓K1學生慢慢釋除焦慮,安心展開校園生活。
攝影:吳鍾坤

有小朋友自己拿著小書包,開開心心地步入課室。
亦有小朋友捨不得跟媽媽分開,未開始上課就嚎哭一場。不過對於年輕那麼小的K1學生,這也是正常不過。

山景邨浸信會幼稚園在8月最後一個星期進行開學適應周,將K1學生分成四組,每天上一小時課。當中有英文課、普通話課和STEM遊戲,各佔15分鐘,期間有5分鐘的上廁所時間,最後就預留5至10分鐘安排放學。校長陳敏莉指,雖然每天只上一小時課,但內容相當多元化,旨在激發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更專注於課堂之上。

上英文課時,外籍老師會跟學生唱歌以及講故事;上普通話課時,就以身體部位為主題,唱歌及玩遊戲。最特別的STEM遊戲環節,其實是老師跟學生做小實驗。其中一班會混合梳打粉、醋和食用色素,認識酸鹼值;另一班就在泥膠上插上未煮熟的意粉,然後把一本小書放上意粉上,學習承托力。校監吳恩沛指,幼稚園學生不需要認識STEM背後的理論,但要先讓他們有動手做的經驗,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而特別在「學習承托力」的遊戲中,每個小朋友都有份插上意粉,象徵每個人都有出一份力,更加感受到「一枝竹仔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斷折難」的道理。

+6
右邊的小男孩本來因為想念媽媽而哭起來,但漸漸也能投入課堂之中。

上課時間逐漸遞增 開課時先講流程

學校的上課時間會每個星期遞增。第一個星期上課一小時;第二個星期上兩小時,進入第三個星期時,小朋友的適應狀態就會有改進。而第一個星期的首兩天,家長可以陪同小朋友在課室中上課;但第三日開始,當小朋友開始可以獨立參與課堂時,學校就會邀請家長到音樂室休息等候。如果小朋友課堂中太想念父母,反應過激,老師會邀請家長進入課室安撫小朋友。訪問當天,都能夠看到家長十分配合,當小朋友需要安撫時,媽媽先跟他有親密的身體接觸;然後當小朋友的注意力漸漸回到課堂時,媽媽便會慢慢放手、退後。

另外,老師在開始上課時會先透過口頭上和圖像跟小朋友預告當天的流程,例如:首先上普通話課,然後大家一起上廁所。上完英文課後又有STEM遊戲,最後就可以放學。陳校長指,在預告下小朋友知道自己當天會進行什麼活動,然後哪個活動結束後他的父母就會出現,會更安心適應課堂。

按圖看看K1學生的「開學喜與悲」:

+5

環境上有安全感 老師重視建立關係

除了課堂上的安排,學校在環境上也有特別設計。從小朋友進入校園一刻,他們可以脫掉鞋子,感受「家」的感覺。而每個課室,尤其是K1的課室,都會有個巨型熊啤啤在角落的位置,隨時讓小朋友去休息,釋放自己的焦慮、取得安全感。

老師方面,站在最前線的車凱盈主任指,老師最大的挑戰就是跟小朋友建立關係,因為他們始終跟爸媽的角色不同。老師們都會付出自己的耐心、愛心,讓小朋友知道老師明白的感受。除了開始上課時會講解當天的安排,老師們每天迎接小朋友上學時都會給他們擁抱,又會跟家長聊天,讓小朋友覺得老師跟父母是好朋友,更安心上學去。

家長畢先生十分懂得處理兒子和自己的開學焦慮情緒。

家長先處理自己情緒 與學校緊密合作

學校的細心安排固然能幫助K1適應,但家長的角色其實也相當重要。學校事前會舉辦家長會,讓家長清楚了解適應周的安排,也懂得在生活上和心理上跟子女作準備。其中一位家長畢先生,兩位兒子都入讀這所幼稚園。大兒子比較主動,雖然第一天都有不適應,但反應不大,第二天就能融入校園生活,所以當時他比較安心。但今年到較內向的小兒子入學,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面對陌生環境的反應亦相對較大,他就較為擔心。

雖然首兩天小兒子都會哭鬧得很厲害,不肯鬆開手去玩,但第三天都開始漸漸適應。這可能跟畢先生有預先跟他作心理準備有關,他會跟兒子說:「沒有問題的,哥哥都在這裏上學,都會自己上課、跟新朋友和老師玩。」畢先生明白小朋友的焦慮是來自跟父母分開後,不知道會什麼時候再見,所以他又會跟兒子說:「爸爸在隔壁課室,如果真的有事都可以找到我。上完課玩完遊戲爸爸就會來接你走。」這樣就可以令小朋友安定一點。

處理小朋友的情緒同時,家長要與子女分離,也會有忐忑、擔心,所以畢先生會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他跟自己說:「這個是必經階段,孩子始終要克服、成長,學習跟別人相處。他們哭鬧也是必然的,就算大人去到一個陌生地方,都會有無所適從,更何況小朋友呢?」又提醒自己要適時放手,讓學校接手。

最後,陳校長指其實小朋友捨不得家長是好事,這樣可以顯示他們的親子關係相當緊密。而小朋友焦慮、不適應的情況通常兩個星期左右就得以解決,家長不用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