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補習班】色情資訊、陷阱充斥生活 開明討論更勝一味禁止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作為父母,都會好好保護子女,離開所有危險或不良資訊。但危機或兒童不宜的訊息充斥在生活中,家長很難100%地隔除,護苗基金高級教育主任楊文慧(Elia)指出如家長能經常保持開放的態度、聆聽子女的問題,當危機接近小孩時便能更快地發現。

除了面對面,性侵犯亦可隔著空氣發生,例如玩網絡遊戲、使用社交平台、甚至網購,凡是會接觸到陌生人的網絡活動都有可能。不法之徒會用各種誘惑誘導小孩滿足自己的慾望,例如讓小孩傳一張穿泳衣的照片甚至裸照來換取武器,當小孩對身體的保護意識不高,便容易動搖跟從不法之徒的指示。

及早進行性教育防範危難

要讓小孩避開危險,Elia指要在日常生活多為小孩進行性教育,又或讓小孩想像事情發生會引發的可能和嚴重性,例如把一照裸照傳給一個陌生人後,該陌生人會否再傳給第三、第四者?陌生人看過後會否刪除?這張照片數年後會不會被上載到網上流傳?當兒時的身軀被眾多陌生人看到,自己又是否能承受?Elia鼓勵家長與小孩在討論中思考,讓小孩能意識何謂危險,而非一味禁止、鎖電腦或限制上網自由。

討論時家長亦應保持中立,不應對小孩的想法作出批判,如果爸媽常以「乜你咁蠢㗎」、「用下個腦啦,都唔諗下後果」等批評的說話未回應,小孩漸漸便會不想再與爸媽溝通。Elia回憶一次到校做講座時,一名男生問她應該與女朋友發生關係,Elia向該名男生反提出一連串問題,例如在這年紀發生性行為會有後果?自己是否能承受?是否已準備做爸爸?如年紀小小便當爸爸,將來會怎樣?該名男生思考過後,便明白了為何在這年紀不應發生性行為。

兒童不宜資訊充斥生活 難以完全隔絕

除了網絡活動,日常生活中看電視、逛街,甚至逛書展都會看到兒童不宜的資訊,因此家長很難逐一禁止各種活動、完全阻隔色情資訊的源頭。另一方面,Elia認為這些資訊亦是性教育的好教材,例如看電視時看到穿著泳衣的演員,除了可解釋那是廣告、劇集,演員因為工作、效果需要而要穿內衣或泳衣。如小孩年紀大一點,更可嘗試反問「這產品、劇情需要用這方式、穿著去表達嗎?是必要嗎?」

冷靜面對擔憂

家長禁止小孩接觸與性有關事情,其一原因是希望壓止小孩對性的好奇,再進一步來說是不希望小孩在未成年時便發生性行為。Elia指出,當小孩踏入青春期,對性好奇是很正常的,小孩會對兩性不同產生好奇,又或探索身體,甚至有自慰,「如果發現小孩已有自慰,家長也不用太驚恐,小孩有性需要也是正常,自慰只是解決即時生理需求的行為,不一定要禁止。但如果一種行為例如打機、自慰、追星,讓當事對生活其他活動失去興趣、動力,所有心思、時間都花在該種行為上,這就不是健康的行為,要找專家介入了。」

以上意見聽來可能有點誇張,Elia建議爸媽回想一下自己兒時的情況,便會理解多一點自己小孩:「很多人變成家長後,會忘了自己做小孩、青少年時的模樣是怎樣。家長兒時可能也會心思思想談戀愛、對性有好奇、

用自己的方法尋求性知識。但當了父母,出於保護意識,面對同一件事就變得很緊張。我不是說沒問題,但家長可以冷靜一點。」性教育其實不難,Elia多次強調家長要保持開明的態度,積極的與小孩討論,這樣當小孩日後有困難時,自然便會想起一直聆聽自己的父母,而會主動向爸媽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