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教孩子公民教育 3步學習添趣味|Canace@ArtsEdge

撰文:藝術樂園
出版:更新:

「老師,我們什麼是投票?」
「老師,我們為什麼要投票?」
近日工作室適逢11月區選,我們騰空了一個小角落,設置一個小型投票站,讓家長和學生們都可以了解到投票的過程和公平選舉的意義,過程中卻產生不少哲理對話,令我記起盧梭的理論:理想的社會是建立於人與人之間。
【編按:作者為藝術家Canace】

一個小小的投票活動與對話讓我們反思一直以來我們的公民意識是如何建立的呢?

公民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形式,我們經常都提倡教育必先對孩子的德育進行深度培養,然而我們卻忽略了集體意識中我們必須散種的部份子--公民教育。

猶記我們小學時期,公民教育都被編輯於常識學科的系統當中,課程所教授的都是一些孩子們難以就書面理解的三權分立體制和參觀立法會的考察活動。對於政府架構和制度,作為香港人我們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了解,但要將公民意識的種子好好撒下,並非一本常識課本和兩、三次小活動就可以深化一代人的集體意識。公民意識所需要學習的包含了對社會群體的情感、自我價值的建立、信念與感知。作為藝術教育者去談論公民教育可能未必到位,同時我們亦並非想以學者模式去批判。我們相信良好的公民教育並不限於帶領我們的下一代行動上或生活模式上的意義,同時學懂審美與連結世界的方式。

很多時我們都會抱著如何跟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去討論和分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然而跟一個成年人都難以高談闊論的話題,要與下一代討論都會有點卻步,甚至覺得有點過早教育。若然成年人在詮釋公民意識時與孩子的自由發言取得平衡,每個家庭都可以給孩子提供到合適的公民教育環境。

作為公民教育的引導者,我們必須先修其身,向自己提問,您認為公民質素包含些什麼元素?對於公民教育的概念我們要先掌握和相信,我們關注的並非只對孩子未來權利上的事情,同時間都是我們成年人重新反思的契機。與孩子對談公民意識有幾項要素:

1)要有豐富的視覺刺激,提供思考和提問的空間
2)需建基於生活經驗
3)配合繪本,道具製作,角色扮演去深化記憶。

藝術媒介可以為孩子帶來視覺元素上的刺激,在不同的議題上,均可以取材不同的藝術工具;例如環境與自然的議題,使用地景藝術和户外攝影可以親身觀察環境的實際情況、提供更多以第一身角度敍述的機會,讓孩子直述對環境的感受;在性別平權的討論上,可以用制作道具與小劇埸,讓孩子代入角色,了解不同性別人士的生活需要和社會權利,我們成年人同時可以參與其中,感受一些情境下,不同性別人士所遇到的難題。日常生活中我們亦可以多取材生活例子引發孩子思考,簡單如一些對生活事件(例:排隊、回收習慣)的個人感受,以微觀的角度去反思不同行為模式對不同群體的影響都可以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對不同持份者的同理心。

對於繪本的運用,我們不需要抱一種學術性的心態去選擇書籍,只需單純地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選一本我們認為好看的繪本。一本好的教育繪本,會令大人都想閱讀,只要一本繪本可以感動到您自己,同樣都可以感動到小孩子,繼而慢慢探索適合自己家庭價值觀和個人興趣的主題書籍,繪本不但能協助家長引領孩子從小了解如何和世界、大地做朋友,還能訓練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們對公民責任和權益的批判能力。

建構知性公民社會絕對可以以多元藝術教育去配合,我們自己只要意識到自己是社區、世界的一分子,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有這種覺悟。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我們的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缺一不可的社會部分,透過我們推動參與式、賦權性的公民教育,就可以讓自己和帶動下一代有能力從日常事件中,找到我們與社會和人權之間的連繫,以批判思維探討,以行動行使我們的公民權利,漸漸從「我」發展成「我們」,體現社會的群體關係與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