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懂安慰的藝術 心理學家:勿改變對方想法|香港紅十字會

撰文:香港紅十字會
出版:更新:

危急事故往往突如其來。不論災難、意外或衝突情況都可能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造成影響。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父母親人必會盡力安慰受驚的弱小心靈,然而我們真的懂得安慰人嗎?有初中生因為社會事件而感到困擾,致電香港紅十字會心理支援熱線時,表示他曾經嘗試跟身邊的成年人傾訴,奈何他們都不理解他的想法,令他十分無奈。

初中生情緒受困擾 無奈成人不明白其想法

初中男生子朗(化名)一向十分關心時事,近月社會事件不斷,他經常看新聞到午夜。自從在新聞片段中看到一位學生中槍倒地的畫面後,子朗寢食不安,腦海中亦經常出現相關影像,擔心、驚慌和憤怒等情緒十分強烈。子朗向香港紅十字會心理支援服務求助,表示最初他希望可以跟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他不想跟同學傾訴,以免影響友誼;另一方面,當他嘗試跟身邊的成年人傾訴時,得到的回應往往是「你要學習一下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想太多便不會不開心」,令他感到不被理解,深感失望。

感受為先 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真實的

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張芷喬指出:「安慰的要點在於以感受為先。我們要擺脫想要改變對方想法的期望,專注地聆聽對方,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表達想法和感受,不要否定其情緒或急於表達意見。即使你不認同孩子的想法,亦可以接納其感受,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真實的,也沒有對錯之分。這樣,孩子才會感到被理解和尊重,繼而更願意分享內心感受。」

她建議盡可能選擇較安全、寧靜及有私隱的空間與孩子傾談,讓孩子感覺更安心。此外,為免令孩子重覆經歷不愉快的畫面,不應要求孩子詳細描述有關的情景或畫面,可以多關注事件對孩子的影響。另外,我們亦可嘗試讓孩子明白,經歷危急事件後,感到驚慌、擔心、憤怒等都是常見的,而這些反應一般會隨著事件以及時間的過去而慢慢減退。最後,若要表達一些與孩子不同的意見時,可抱持開放態度,讓對方知道你並非逼迫他要立刻接受你的意見,而是一個開放的討論。

應避免的「安慰」說話

你已長大了,怕什麼?

在目睹或經歷危急事故後,有一些情緒反應是常見的,亦與年齡無關。成年人也會有情緒

不要想、不要看便不會感到不開心。

較為冷漠和迴避的說法,感覺不理解對方背後的想法和感受。

你要學習一下控制自己的情緒。

否定情緒,讓對方感覺你在指責他。

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

淡化事件的重要性,然而每個人對每件事的看法和感受都可以不一樣。

較有同理心的回應

如果是我,我也可能會跟你一樣感到不開心。
我現在更明白為什麼你會驚慌。
我還是不太明白,你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何你會感到憤怒?
其實很多人跟你一樣有類似的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願意的話,什麼都可以跟我說的,我願意聆聽你。

香港紅十字會提供心理支援服務「Shall We Talk」,以協助任何有需要人士。市民可以WhatsApp(5164 5040)和Telegram(@hkrcshallwetalk)發短訊預約心理支援服務和會面。服務以救助有需要人士為首要考慮,不因其背景或政治立場影響,所有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均會保密。

香港紅十字會簡介

香港紅十字會成立於1950年,屬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在全球超過190個國家的國際人道網絡一份子,致力帶領社會上各階層人士,身體力行實踐人道精神,並透過四大範疇的工作,分別為「緊急救援及備災」、「社區健康服務及教育」、「人道參與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及復康」,為香港市民提供一個多元化的人道服務平台。

(原題為:【子女情緒】安慰的藝術 心理學家:勿改變對方想法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