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家庭】享受賽道上的親子時光 父母以跑步拉近與孩子距離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不少父母都會發覺,子女踏入青春期後開始變得反叛,難以跟他們溝通,久而久之形成隔膜。為了打破與兒子的隔膜,Emmuel和Shirley就選擇以運動作為切入點,將運動化為一家人的共通語言,增加溝通機會。他們一家更曾經在一次比賽中齊齊得獎,共享成功的喜悅。
攝影:李澤彤、林若勤

Emmuel和Shirley屬「好動夫婦」,兒子上幼稚園時,便經常帶他們去游泳。Emmuel指,從小讓孩子接觸運動,不是要求他們做出特別的成績,而是希望讓他們透過一個運動,體驗當中的得與失,學習堅毅的精神。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一家人從水中走上陸地,開始跑起步來。

Emmuel和Shirley一家人最開心的,莫過於一起做運動的時光。(林若勤攝)

以自己的跑步經驗作身教

Shirley跑步的年資比Emmuel淺,去年才開始練跑。雖然45歲才起步,但Shirley認為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永遠也不嫌遲。為了挑戰42公里賽,她一周跑六天,周二跟教練練技巧,周六跟老公到大埔跑長課(10K以上),另外四天則輕鬆跑,花了足足一年時間作準備。最終,她在今年三月成功圓夢。

10歲的劉喆(右一)非常欣賞媽媽為比賽的付出,而父母都是愛好運動之人,令他感到與眾不同。(林若勤攝)

除了是為自己訂立奮鬥目標,Shirley也希望藉着跑步,給孩子樹立榜樣。她坦言自己跟一般人一樣怕辛苦,以前跑400米都會氣喘,更不會想到自己能跑馬拉松。身為雙職媽媽,要抽時間練跑一點也不容易,上班前後的時間Shirley都不會放過。在訓練過程中,她會跟孩子享自己的進度、情況,讓他們明白只要肯起步,努力堅持練習,成功邁向目標並不困難。

Shirley的努力沒有白費,10歲的喆喆看到媽媽的付出,自己也受到鼓舞:「有時太累不想去做運動,但看到媽媽年紀比我大卻那麼努力,便激勵我繼續跑步、游泳,不想去也變得想去。」在Shirley訓練期間,他更主動要求凌晨4時起床陪伴媽媽練跑,十分貼心。

他們曾經在比賽中一同上台領獎,連主持也認得到他們是一家人。當日,爸爸和哥哥奪得親子組冠軍,媽媽和弟弟則奪得季軍。(受訪者提供)

不再隔岸觀火 訓練過後更了解孩子

練跑除了為Shirley帶來獎項,也讓她有機會了解孩子更多。未有練跑經驗前,她只會由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兒子的操練,常問「為何不去操練?」、「為何覺得辛苦?」、「為何比賽要緊張?」。但經歷過訓練和比賽,她體驗到運動員也會失去動力、感到疲憊的時候,比賽不在狀態也會提不起勁,明白自己要切身處地去了解孩子面對的困境,「如果我永遠都站在一個隔岸觀火的位置,我們之間便會有很大的隔膜。」

而在訓練最密集的日子,剛遇上13歲的大兒子朗朗開始踏入青春期,忽然變得很沉默,令父母很不適應。遇到這個新挑戰,他們嘗試以運動改善親子關係。一家人不時一起練跑,又一同參加不同比賽,話題由過去集中學業上轉至運動上,例如如何改善跑速和跑姿等,一家人多了共同話題,感情亦隨之跨了一大步。

【親子街跑團】以跑步化解與兒子衝突 媽媽組跑步團感染身邊人

運動除了幫助氣血運行,亦能保持心情愉快。(林若勤攝)

以運動作比喻 套用於日常生活中

運動成為了一家人的共同興趣,也成為他們的共通語言。在生活上、學業上遇到困難,Emmuel都會以運動作比喻,鼓勵孩子。例如以「比賽之前你也要練習才可獲取優異成績」,鼓勵孩子盡力溫習,為「考試比賽」做足準備。孩子有做運動的習慣,便有深刻的體會,明白箇中道理。比起直接訓話,將運動套用於日常生活,會使孩子更易理解問題。

放手不等於放棄,讓孩子選擇不等於不管教。
媽媽 Shirley
Emmuel和Shirley兩夫妻堅守與孩子是朋友關係的共識,希望維持良好的溝通。(林若勤攝)

面對跟青少年的相處,兩夫婦指自己都是新手,而做運動可以幫助他們調節與子女相處的觀念。跑步成為他們的興趣,會訂立目標努力奮鬥,不會將所有時間和目標都放在孩子身上。當父母可以尋找自己的興趣與目標時,孩子也可以 。Shirley指他們夫妻倆的共識是:「放手不等於放棄,讓孩子選擇不等於不管教」,跟孩子維持朋友的關係最為重要。他們亦不會將孩子的成敗等於自己的成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父母盡量發揮輔助的角色便可,為結果負責的該是孩子自己。

哥哥朗朗現時積極進行三項鐵人訓練,弟弟喆喆也希望跟哥哥走同一條路,已開始練習騎單車;而Shirley跟Emmuel則繼續練跑,邊為自己的興趣奮鬥,邊培養家庭關係。這個運動家庭各人有各自的夢想,希望在奮鬥的路途上,可以互相交流心得,攜手共同向目標進發。

為人生目標奮鬥的路上,少不免遇到險阻和困難,但有家人的陪伴,相信他們多大的難關也能跨得過。(李澤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