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基層每天忙於政務app打卡 智能時代的新形式主義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據官媒新華社旗下媒體《半月談》7月30日報道,一對社區工作者最近接獲全新考核標準:App黨員登錄率及得分。如是者,他們需要苦尋中共黨員登記,繼而負責60個帳號「簽到」和「刷分」,有時上廁所開會都不忘「刷分」;報道更指他們每日用上約4小時處理政務App打卡事宜,而基層工作者擁有3到5部手機已是新常態。
報道又援引專家解畫,指形式主義分兩類,一種可稱為「主動形式主義」,好大喜功,爭功邀寵,一心擺架子;另一種則是「被動形式主義」,不想幹實事,只為不出事,故而留痕報表比解決問題重要,核對帳目比民眾考評穩妥。

政務事項屬標準化抑或語境化?

科技是死的,人是生的,一項技術是造福社會,抑或淪為弄巧反拙的笑柄,有時候不關乎技術本身,而是在於使用者如何操作。單講官方機關運作,一般而言,如果政務事項繁複得來又標準化,使用相應技術以簡化程序,所得效益通常十分顯著,例如微信的繳付帳單功能。

疫情期間,社區工作者的每日工作安排很滿。圖為2020年6月20日,北京新街口街道西里二社區的社工來到一住宅小區,核實居民信息。(人民視覺)

相對而言,假如該政務事項需要「語境化」,簡單如內部假期編排,也不可能單憑一份電子報表或電子小測來衡量成果,因為實際解難能力難以被分解為點列選項,考試與實務之間有相當距離:

編排者需要熟悉運作流程,盡可能按大原則公平分配,同時考量同事們的個別背景,例如有人需照顧小孩或長者,另外當遇上突發情況,即需與同事們協商調配。實則編排者要記住對方額外做過的事,又或接受過的人情通融,務求勞逸均等下每個人都安心工作,甚至忘記了日程編排是要花功夫做的事,仿似已自動生成。

喝一杯水都要先關注、下載和掃碼

至於《半月談》所提及的形式主義問題,基本上已不限於機械式盲目套用科技,而是等而下之地利用科技低成本「創造政績」,主動或被動的形式主義都是同一套路,差別只在於折騰程度高低。

一開始可能是將原有任務輸入為電子紀錄,做成一項剔選一項,一來一往打個卡,後來發現統計紀錄便於上呈和宣傳,網上跟進又便於催谷下屬,於是乎製造出愈來愈多的應用程序,擺出「自助餐」般任君選用,反正砌得成數字增長的功勞在上司,疲於奔命應接不暇就只是倒霉的手下。

新冠疫情期間,安徽合肥市社區的工作人員兼職當起小區代購員,為社區居家隔離人員購買生活必需品。(新華社)

這種科技形式主義為人垢病多年,甚至延伸到公共服務的細微末節處,綽頭很響但實際上卻多此一舉平白擾民。

據內地《華商報》2018年5月報道,陝西西安未央區政務服務中心設有三台「掃碼支付」智能飲水機。市民如需使用這部飲水機,要關注公眾號和下載應用程式,再以App掃描機上QR Code,等到燈亮了開門才能選取溫水或熱水,可見喝一杯水都要登記要驗證,難怪有人批評:「放個這麼繁瑣的飲水機,便民服務從何說起呢?」

究竟是科技改變了繁冗官僚程序呢?還是官僚程序消化了科技成果呢?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而最清楚明白的是,技術應用迄今仍只是工具,而要如何運用這個工具,可套用中共經常講的話作參考:「關鍵在人」。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