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姪文稿》借日惹爭議 民進黨應正視兩岸歷史脈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台北故宮將唐代顏真卿《祭姪文稿》借給日本展覽,引起兩岸迴響。實則外借決定早在去年底作出,也不算是一件「大事」,只不過是民進黨之前外交「小動作」太多,致使本來「小事」不斷被放大和政治化,觸發輿論爭議。
從宏觀角度看,中國歷代文物渡過台灣海峽,成為台北故宮珍品,象徵兩岸難以否認的歷史連結。《祭姪文稿》借日爭議正好反映,台灣必然要面對兩岸文化和歷史脈絡。這一點既適用於文化交流,更是處理兩岸政經關係的必然認知。

台北故宮將顏真卿《祭姪文稿》借日展出,引發兩岸民眾聲討。(資料圖片)

事實上,借展交流本身問題不大,事件被大陸網民曝光後,質疑聲主要聚焦在文物會否受損,不過亦有專業人士指出日方的保護措施足夠。

然而,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小動作不斷,不僅修改台灣歷史教科書,美化日本當年殖民統治台灣的歷史,亦在慰安婦、「核食」和領土等議題上頻頻向日方靠攏,因此不難理解有聲音將這次展出聯想為「媚日」之舉,進而成為政治事件。試想今次若是借給法國做藝術交流,反對聲浪就不會如此洶湧。

《祭姪文稿》借日展出,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亦到場參觀,指借展一事代表台日關係友好。(資料圖片)

台北故宮不僅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的研究機構,亦是兩岸文化連結的象徵。在民進黨執政下,「故宮台灣化」成為館方政策主調,惹來外界質疑故宮是否被當作「務實台獨」的橋頭堡,淪為被意識形態操弄的文化交流工具,明明是內戰時期被運往台灣的中國歷代文物,卻偏要被「去除中國色彩」。

這與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大方向如出一轍,包括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強調「台灣主體性」,都是對兩岸在政治、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連結視而不見,試圖一筆抹殺箇中史實脈絡。

《祭姪文稿》借日爭議反映民進黨治下的「政策矛盾」:既想「維持現狀」以保台海繁榮穩定,又繞過大陸所提出的「兩岸同屬一中」政治基礎。他們不願正視兩岸關係本質,想要不設條件地展開對話,這無異於空中樓閣。無論誰在台灣執政,都無法擺脫兩岸共同歷史。台灣政府要有效恰當地處理兩岸關係,就必須要正視箇中歷史脈絡,由「故宮台灣化」到「一邊一國」,現時都是徒勞無功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