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內部首曝光

撰文:劉言
出版:更新:

6月12日,中央電視台報道了5月完成太空飛行並成功返回的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目前正在進行各項技術測試,並近距離對返回艙進行了探訪。這也是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艙內布局首次向外界公開。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外部。(央視截圖)

該載人飛船試驗船自5月5日搭乘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升空後,按既定計劃完成了太陽帆板展開及捕獲太陽、中繼天線展開並建立中繼通信鏈路和四次自主軌控等一系列工作。

隨着返回艙於5月8日13時49分平穩着陸,也意味着對飛船高速再入返回的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進行了驗證,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飛行試驗任務取得了計劃中的成功。

探索外太空是一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競爭,也被視為國家實力和威望的象徵。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美國、蘇聯則早在上世紀就已開展載人航天工程,並各自獨立完成了空間站的建設。

中國的官方口徑是,載人航天工程是「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以及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並且解決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此前完成太空飛行並成功返回的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面向中國空間站運營及未來載人探月需求而研發,被中國航天人稱為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器」。在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中,未來它除了可護送航天員往返中國空間站,還能完成38萬公里外的載人登月,乃至去探索太空中更遙遠的星球。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網上圖片)

試驗船由服務艙、返回艙構成,服務艙提供動力和能源,而此次首度向外界公開艙內布局的返回艙是飛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員生活居住之處。從公開資料來看,試驗船返回艙「外衣」由中國自主研製的耐燒蝕全新輕質防熱材料打造,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經受住了近三千度的高温考驗。

與神舟飛船三艙結構不同,新試驗飛船返回艙密封艙空間更大,兼具載人和載貨功能:密封艙內右側係為驗證飛船載貨能力而設計的貨架和貨包,此次升空搭載了近千種實驗物品,是中國飛船歷次搭載品種最多、重量最大的一次;左側則是未來航天員的生活區,在規劃中該區域可以同時容納6到7個航天員,生活區內還設有獨立的衛生間。

2018年10月23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發布,為展現載人航天最新科技成果與發展理念,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將首次以1:1實物形式(工藝驗證艙)參加第十二屆珠海航展。(視覺中國)

此次試驗飛船上還搭建了一套千兆級的「時間觸發以太網星載原型系統」,該系統使用中國自主研製的多核宇航級處理器晶片和多任務實時網絡操作系統,實現了試驗船各系統及部件間的高實時、高可靠、高穩定數據的傳輸,中國科研人員在採訪中表示,未來中國的航天員在空間站或者飛船當中將能享受到智能家居一樣的服務。

對中國來說,其面向太空的志向已很明顯,並制定了有條不紊的計劃,為未來數十年的太空探索制定了明確的目標。

在強有力的舉國體制下,作為太空競賽的後來者,中國雖然出發時間晚了數十年,但現在,中國於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2012年中國完成了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

今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開啟「第三步」發展戰略任務實施,也由此拉開了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間圍繞太空的的競賽曾持續了數十年,而在世界力量多極化、新興科技不斷湧現的今天,太空競賽更添變數。當下,除了中國的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人類唯一正在進行的載人航天工程,皆在多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上運行。

而在國際空間站面臨「退役陰影」之際,中國空間站建設卻在穩步推進,這在西方看來,委實有些不能接受。

2016年,美國專家們在眾議院空間科學小組委員會的一次聽證會上,討論了「我們在太空競賽中輸給中國了嗎」這一話題,認為美國在該領域有「黯然失色」的風險。

為確保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應對中、俄兩國在外層空間的挑戰,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了簽署太空政策指令,誓言重返月球,此後更是動作頻頻。

「太空競賽」已然又在上映着新一輪的大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