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預計本港首季經濟急放緩 僅增長2.3%

港大預計本港首季經濟急放緩 僅增長2.3%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發表本港經濟預測,料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僅2.3%,全年則有2.8%增幅。

2018年全年料增長3.4% 第4季料為2.7%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亞太經濟合作研究項目發表高頻宏觀經濟預測報告,表示2018年第4季預計增長為2.7%,較第3季的2.9%放緩,全年預計為增長3.4%,與上次預測相同。

中美經濟今年均會放慢增長 本港增約2.8%

而2019年首季的經濟增長,更會大幅放緩至2.3%。

港大指出,中美貿易緊張以及利率上升,影響正逐步浮現,預計2019年中美經濟增長均會放緩,因此估計本港今年全年實質經濟增長,亦會放慢至2.8%。

港大醫學院增潤學年擴展學習體驗 學生遠赴波蘭援助俄烏戰爭難民

撰文:彭彥怡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醫學院特色學習項目「增潤學年」,讓學生可以在第三學年選擇參與海外交流、研究實習、本地或國際的義工服務,7年來累計完成超過270個人道救援服務及470篇研究論文,去年有學生選擇到瓦努阿圖擔任志願醫療服務崗位、以及到波蘭協助受俄烏戰爭影響的難民,深受啟發,對未來志向有更清晰的方向。

瓦努阿圖志願診所資源緊拙 腦水腫女童因缺麻醉師未能施手術

港大醫學院三年級學生KEN指瓦努阿圖資源缺乏,反而令他學會應變。(彭彥怡攝)

「醫生不單要懂得醫學,更應具備不同範疇嘅經驗同知識,先會真正幫到病人。」港大醫學院三年級學生陳衍樺(Ken),於「增潤學年」前往瓦努阿圖的志願醫療診所提供協助,他表示,小時候對瓦努阿圖的印象源自一個移民公司廣告,號稱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不過,當到達該診所時,發現只得一部X光機及一部超聲波,藥物都是靠其他國家捐贈,不少已經過期,基本如電源及熱水都得來不易。

臨別一日,瓦努阿圖的村民特意燒了一隻豬供KEN享用。(圖片由港大醫學院提供)

陳於當地診所及急症室服務了三個月,體會到醫療資源的不平等,亦學會在有限資源下應變,但仍不時遇到因缺乏器材而無法醫治的無奈個案,如一名患上腦水腫的6歲女童,因沒有麻醉師而未能接受手術。不過,陳很欣賞當地人的社區文化,他們習慣自給自足,民族性強而團結,每逢周末都愛與當地小朋友一同玩樂,享受浮潛和釣魚的樂趣,臨別一日,他們更特意燒了一隻豬供他享用。「佢哋養豬主要用嚟賣錢,肉類在當地係奢侈品,一年只會食一次,我真係好感動。」陳之後另一個學期則轉往澳洲昆士蘭大學修讀心理學、運動及營養、西班牙文及印尼文。

為俄烏戰爭難民付出愛與關懷 決志成為無國界醫生

港大醫學院三年級學生Josephine到波蘭為受俄烏戰亂的兒童及婦女提供援助,形容愛能克服言語隔閡。(彭彥怡攝)

另一名醫學院三年級學生陳心竹(Josephine)則到了「Operation Mobilisation(HK)」位於波蘭的志願機構服務,深入難民的居所為受戰亂影響的兒童組織活動,如教授他們英語及玩耍,亦會為婦女舉辦聚會,令他們面對困境時感受被愛及尊重。「難民面對戰爭已經水深火熱,去到一個陌生環境亦會有好多不安,我接觸過有個案係小朋友親眼望住自己父母了結生命……」陳感恩「增潤學年」帶給她寶貴的經驗,回想與一班烏克蘭婦女一同煮餃子,即使雙方只能靠手機翻譯溝通,彼此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Josephine波蘭之旅後再隨「望道號」(福音書展船)走訪5個國家,深入社區為不同的人帶來希望及關懷。(圖片由港大醫學院提供)

完成波蘭的行程後,陳再隨「望道號」(福音書展船)走訪5個國家,深入社區為難民帶來希望及關懷,雖距離醫科畢業仍有一段時間,但她已決志成為無國界醫生、或醫生志願人員,繼續幫助身陷險境的病人。

增潤學年助學生立定志向 完成目標方可臨床學習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生福祉及拓展)施愷迪,「增潤學年」可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專長及興趣,亦可在技能上開拓多元發展。(彭彥怡攝)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生福祉及拓展)施愷迪表示,「增潤學年」由2018年開始推行,學生必須在第三學年從人道救援、研究實習及增插課程中揀選,完成目標及撰寫論文後,才可繼續進行來年的臨床學習。7年來參與「增潤學年」的學生曾涉足逾45個國家,合作院校包括美國耶魯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施解釋,不少學生都經歷過專科選擇上的疑惑,故「增潤學年」可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專長及興趣,同時亦可在技能上多元發展,擴闊視野,例如Ken便因此完成了一篇有關探討瓦努阿圖市民患糖尿病的論文,造福後人。

研發心臟病新療法練耐性 赴英深造碩士增實戰經驗

港醫醫學院三年級學生吳文洛(Matt),研發「周邊動脈疾病」的新型療法,並創立「香港學生心臟科學會」,推動醫學教育普及化。(圖片由港大醫學院提供)
Matt笑言為期一年的研究中,要每日觀察及照顧實驗室的白老鼠,磨練出超強耐性。(彭彥怡攝)

除了人道救援外,另外2名港大醫學院三年級學生吳文洛(Matt)及黃德凱(Samuel),則分別選擇了學術研究、以及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修讀肌肉骨骼科學及醫學工程理學碩士。其中吳留在港大研發「周邊動脈疾病」的新型療法,並創立「香港學生心臟科學會」,籌辦夏令營教導中學生心臟科的知識,推動醫學教育普及化。吳笑言為期一年的研究中,要每日觀察及照顧實驗室的白老鼠,不但磨練出超強耐性,更認識到一直致力學術研究的大學教授,那份無私奉獻的精神,故他亦有意繼續朝傳承醫學技術的方向發展。

港大醫學院三年級學生黃德凱(Samuel)於增潤學年赴英修讀骨骼專科碩士學位,增臨床經驗。(圖片由港大醫學院提供)
Samuel深造之餘都抽空嘗試不同活動,以增加人生閱歷。(圖片由港大醫學院提供)

黃同學則一直對骨骼醫學有濃厚興趣,故入學初期已決定在「增潤學年」修讀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一年來他到過英國多間知名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包括整形及重建、外科縫合、皮膚移植、神經及肌腱修復、以及手部骨折固定等關鍵技術。他又與ISEH及英超球會合作,研究足球運動中常見的腿後腱損傷,透過肌電圖(EMG)分析北歐式腿屈伸、踢球及短跑等動作,提出改進運動員傷患預防與康復策略的科學依據。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