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削香港經濟增長預測 列3大「元兇」 點出今年4個關鍵詞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瑞銀發表報告,看淡香港經濟前景!該行將本港2018年至2020年GDP增長預測由原來的3.8%、3%及3.3%,下調至3.2%、2.7%及3%。瑞銀直言,三大因素正為本港經濟增添壓力。

瑞銀預期本港貿易增長維持疲弱,有機會縮至今年大約只有3%。﹙資料圖片﹚

貿易增長料縮至3%

首先,去年底本港貿易活動急速放緩,料今年繼續疲弱。受美國經濟增長減慢拖累,本港貿易增長已由去年10月按年上升10.9%,急降至去年12月的2.1%。而隨着中國出口增長由去年按年上升9.9%,估計減至今年只有4%,瑞銀預期本港貿易增長維持疲弱,有機會由去年增長7.9%,縮至今年大約只有3%。

貿易放緩,勢衝擊相關服務行業,包括運輸、倉儲,以至金融及保險服務。

瑞銀估計,本港樓市調整浪可能延續至未來6至12個月。﹙路透社﹚

樓市調整浪延續最多12個月

其次,本港樓市自去年中見頂回落,瑞銀認為調整浪可能延續至未來6至12個月。截至今年1月,反映二手樓價指數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已較去年7月高位回落了9.4%,成交亦 大大萎縮。

不過,瑞銀認為,目前本港樓價仍然屬健康調整,暴跌的可能性很低。一來3至4%的空置率十分低,意味市場存出不少剛性需求;二來,該行估計美聯儲今年只加一次息,未來12個月利率帶來的衝擊十分有限;三來,即使市況出現嚴重調整,相信當局擁有許多政策空間「托市」。

本港零售增長勢頭減弱,今年表現未許樂觀。﹙資料圖片﹚

零售銷售料「失色」

最後,瑞銀估計,今年零售銷售表現可能減弱,慶幸強勁的旅遊業料可帶來緩衝。去年,本港零售銷售按年增長8.8%,遠較2017年升2.2%強勁。但此增長勢頭正慢慢失去動力,主要因為樓價下跌帶來負財富效應,加上整體經濟走弱。這兩項因素今年將繼續困擾本港零售市道,其表現料保持不慍不火。

分析認為,,美國不再當香港為獨立關稅區的可能性十分低。﹙資料圖片﹚

列本港經濟四大關鍵詞

另一邊廂,瑞銀點出本港今年經濟4大關鍵詞︰中美貿易戰、息口和地產市道、獨立關稅區地位及大灣區。其中,獨立關稅區及大灣區值得一講。

瑞銀認為,美國不再當香港為獨立關稅區的可能性十分低,一方面美國內部政治情勢變得複雜,大大減輕了採取行動的機會。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此舉對美國無明顯好處。

不過,即使發生這個情景,瑞銀認為對本港經濟的衝擊依然可控。原因是,香港自1995年已成為WTO獨立成員,換言之,美國的行動只會影響到美國與香港之間的雙邊貿易;再者,美國佔香港出口比重只有8.5%,由香港運往美國的貿易貨品之中,只有很少比例﹙約莫15%﹚會被美國視為作徵稅貨品。

瑞銀認為如果大灣區融合成功,將會為香港經濟帶來提振。﹙資料圖片﹚

大灣區融合料利好高端物業

大灣區融合方面,瑞銀認為如果成功落實,將會為香港經濟帶來提振,但對各行業的啟示卻各有不同。其中,旅遊及零售銷售料見到正面影響,金融界亦會受惠於區塊經濟協同發展。但對於物流、倉庫行業而言,則是「有辣有唔辣」,意謂整個餅或者增大,但在激烈競爭下,長遠香港可取得的份額卻縮少。

而隨着區內更佳融合,香港或出現中至低收入人口淨流出,以避開高昂生活成本,而較富有的人則被香港大都會生活質素所吸引而流入。瑞銀相信,這對本港樓市會帶來變化︰減緩中低端物業的需求壓力,而高端物業則受到支持。

話雖如此,就整個大灣區的房地產而言,瑞銀首選區內衛星城市,香港次之,灣區內其他核心城市再次之,主要因為人口會流過去衛星城市。對香港而言,物業價值亦源於其司法系統,以及離岸資產配置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