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技術才是中美貿易爭議核心 關注對供應鏈影響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爭議近日升溫,全球資本市場頓時陷入哀鴻遍野的場面。不過雙方均向外宣稱,仍有機會達成協議,讓投資者得以喘息。可是中美雙方就貿易爭議已進行11輪談判,為何仍未達成協議,箇中的樽頸位在哪裡?投資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技術才是雙方爭議的核心,又指出持續的貿易及投資摩擦,導致技術轉讓速度減慢,中國要成功實現經濟再平衡會變得更困難。

該份名為《新的大博奕﹕中國﹑美國質與技術》的報告內指出,技術才是雙方爭端的核心,而非雙邊貿易赤字。標普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haun Roache指出,內地長期增長目標依靠持續的技術進步及生產率提升,以拉近與西方國家在收入上的差距,若技術轉讓放慢,反映出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減速,經濟再平衡過程亦變得更困難。

報告又引述標普的分析師指出,會關注雙方爭議對技術供應鏈產生的影響。

如無法解決 或拖累中國長期宏觀信用前景

報告亦指出,中國多依靠從海外的供應商輸入科技產品,若無法輸入這些中國在短期內無法自行生產的技術,「新經濟」行業難以維持高速增長。Shaun Roache表示若雙方無法解決貿易爭議,對中國政府宏觀信用前景有顯著長期影響,可是此情況現時仍被低估。

該投資評級機構預料,中美雙方最終可以達成協議,惟需要時間;又指出若爭議持久未決,將會拖慢中國經濟增長步伐。為應對這種局面,政府或會採用大規模刺激措施,及採取低質量﹑依靠大規模信貸帶動的增長,保持以較快速度追趕富裕國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