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M教室】12月1章:踏入「比賽前期」 拆解4大訓練方法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今季「M教室」以一個完整的馬拉松訓練計劃為主軸,早前討論過,跑步訓練的大周期和小周期。假設距離比賽剩2個月,現在可算是大周期中的「比賽前期」。今篇文章就講解「比賽前期」目的和4大訓練方法。

假設跑手報名2月初的馬拉松,並視之為重點賽事,12月算是「比賽前期」階段。這階段訓練量仍然高,重點是訓練乳酸閾值(threshold),對一般跑手而言就是10公里至半馬拉松的配速。簡單來說,乳酸閾值是一條界線,承受自身超過乳酸閾值的強度及速度,乳酸就會快速累積,使身體十分疲倦,甚至不能繼續跑,訓練乳酸閾值對馬拉松的後半段很有用。同時,跑手可參加一些次要比賽測試實力,體能則繼續針對專項,綜合目的就是將水平提升,迎接重點賽事。

到了「比賽前期」,長跑都離不開4大訓練方法,分別是長課(LSD)、節奏跑(Tempo)和間歇跑(Interval),我們稱之為「重課」,在重課與重課之間,就用輕鬆跑(easy run)隔開。一般建議重課不宜過多,每周2次或不多於3次,避免過勞以影響往後訓練,今篇就是探討4種訓練方法。坊間對它們有很多深入解釋,所以重點放在冷知識,加強大家對訓練方法的了解。

「比賽前期」的跑步特點:訓練乳酸閾值,參加比賽或透過測驗,測試實力
「比賽前期」的體能特點:體能訓練繼續針對專項
「比賽前期」訓練目的: 提升水平,迎接重點賽事

跑伴是訓練的重要元素。(區嘉俊提供)

間歇跑(Interval)

大家聽到間歇跑就會想到在運動場衝400米圈,例如「12隻400米,3分鐘連跑連休」,其實「衝」的距離受參賽項目和訓練周期影響。如果2個月後就參加馬拉松,在這階段不需追求太短距離的高速,馬拉松距離很長,間歇跑距離都相對較長,每「隻」跑1至2公里較普及和合適。當然,沒有一個訓練距離適合所有跑手,但間歇跑的內容要考慮比賽距離和訓練周期,就是共通概念。

長課(LSD)

馬拉松的長課要練到幾長,並沒有劃一說法,較多人認為是比賽距離的80%。全馬而言,即是34公里。不用練足42公里,其中一個原因長課是對身體的負荷十分大,練足就要用很多時間讓身體恢復,影響往後訓練,得不償失。此外,距離不是唯一衡量長課的方法,跑手可用時間來衡量,例如90分鐘、120分鐘和180分鐘等,不同衡量方法都有共通點,就是長課「要慢唔要快」、里數要逐漸增加。

+3
跑馬地「落山」位有明顯坡幅,斜坡都是很好的訓練。(區嘉俊提供)

節奏跑(Tempo)

節奏跑的配速與比賽速度最貼近,跑手會把訓練距離分成數組,按目標配速完成,再漸漸將每課的總距離增加,慢慢適應本來對自己有些辛苦的速度。在「比賽前期」,節奏跑與訓練乳酸閾值關係密切,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值得一提,目標配速是要探索出來的,例如透過10公里比賽,推斷馬拉松配速,再透過訓練把目標配速據為己有。大家想推斷自己的配速,其中一個方法是上網搜尋「VDOT calculate」。緊記,沒有太多人了解自己,大部分人都是高估或低估自己實力,所以參考客觀的方法很重要。

輕鬆跑(easy run)

最不重要又最重要。它不是重課,而是用來隔開重課,沒有練習輕鬆跑,肌耐力很難足以應付重課和比賽。它的特點是訓練密度最高,可以連續練數天,大部分都是練習1小時內,而且跑完不太倦。我有一個小建議,輕鬆跑不單是「能跑」,仍能與朋友傾談才算輕鬆。

+1

承接「接龍」概念,跑手接龍將集合各路跑手,並會定期舉行跑步活動,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連結起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歡迎一齊來跑出生活平衡點!即加入跑手接龍Facebook群組

01跑手Maverick Facebook專頁 : 賣文說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