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一代】逾20萬青年一身Grant Loan數 紋身師:邊還錢邊創業

撰文:毛淳宇
出版:更新:

一身債務換一張砂紙。
比起上一代,大學學位是當下社會求職的最低要求。但很多學生單單為修讀學位,由一年級開始已經孭十年債。
在開支一闊三大的香港,學生在大學畢業後難以感受到向上流動的進程,僅獲低薪待遇,反而容易因為各樣開銷而墮入財困。

+1

朱華是獨立樂隊的主音,也剛剛成為一名紋身師。學業路途跟眾多基層學生類似,在理工大學修畢中英雙語學文學士後,投身記者行業。本預期自己的人生會因獲取大學學位而稍為改善,但他很快便發覺,薪金根本應付不了開支。除卻自己需要供款的家庭公屋,每季也要清還總數9萬元的學債。根據學生資助處的數字,2016/2017年度獲審批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的申請總數有30,793,金額超過15億。而現時因借取學生貸款仍未清還的全港在學及畢業生數目已累積超過20萬。

作為「Grant Loan債仔現象」下的掙扎者,朱華指,大學時期他借下了9萬元的免息貸款,正在逐月償還。如今的生活,莫說能否儲到錢,只要每月戶口不是負數,已令人感到「欣慰」。朱華頓覺修讀大學是件弔詭的事,本來為了迎合家庭期望,或自覺要符合社會搵工要求而讀,到頭來卻發覺借了一筆十年債,只換來一張名不符實的沙紙和停滯不前的「錢途」。

24歲的他深感在職貧困之苦,反而寧願將自己的時間拆件——反正都是零,不如離開本行的全職,去嘗試發展自己一直熱愛的紋身事業。幫補生計就在茶餐廳做外賣仔;幫飛船小冊子寫些鱔稿;有機會就周遊,吸收靈感。

買樓,買車,信用卡消費;銀行應急借貸,「平民」中介借錢公司,現世代,有基本收入就代表「有信用」,而「有信用」就代表有資格做債仔,就只為未來的「日常生活」開始還債。這種普羅的消費生活,雖說朱華早就放棄了,但他想開創一盤紋身的小生意,試圖踏上自主之路,同樣可以是通向債務危機的一種生活模式。小生意成本儘管不多,但現今世代,當一牽涉到一筆緊急的周轉錢,銀行電話就會到。朱華盡量避免向財務公司借貸,但在急需周轉的時候,例如是租單位的「兩按一上」,還是難免向親朋求助,起碼自己的「信用」可以是對身邊的人交代,而不是無名無份賣了給財團。比起「爭人周身債」要被淋紅油的年代,今天要欠債的原因實在可以很繁瑣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