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從黑死病到伊波拉病毒 封城與隔離病患措施有效嗎?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武漢宣布停駛所有交通工具,實施「封城」隔離政策。把一個人口高達千萬的城市封鎖起來可謂史無前例,但過去亦有類似例子,對病患或一個區域集中隔離,以防病菌散播。

隔離病患,以至Quarantine這一詞的起源,均來自黑死病。(Getty)

隔離英語「Quarantine」是來自意大利文「Quaranta giorni」的轉寫,直譯為「40天」。在14世紀,為防止黑死病的傳入,所有停泊威尼斯港口的船隻需事先在港口外水域隔離40天。因此英語「Quarantine」一字,與疾病息息相關。

部分隔離的歷史例子

在歐洲黑死病爆發時期,拉古薩(現稱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實施隔離政策防止疫情散播,被視為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而上述的40天隔離政策,被視為有效防止黑死病從船上帶進港內的方法。

美國的隔離檢疫法在1663年,殖民美國的年代開始,盛行於18、19世紀。為避免天花、霍亂、及結核的擴散,美國在多個地方如離島建立隔離營,把患者集中隔離在島上。如著名的斯威本島(Swinburne Island)及天使島(Angel Island)均有隔離中心的遺址。

1986年愛滋病成為公共衛生事件,古巴強制對所有檢測為陽性的病患者實施無限期隔離,至三年後才放寬有關限制,容許病人離開療養院。1993年起,愛滋病患者在醫院接受8周治療後,可選擇返家繼續接受治療。

實施區域隔離政策的還有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爆發。在利比里亞,政府為阻止病毒散播強制封鎖部分市區,包括首都蒙羅維亞(Monrovia)的西點(West Point),限制人口流動,實施宵禁。

1911年,渡洋的亞洲人需進入天使島的隔離中心隔離一段時間,才能進入美國本土。(Getty)
西非伊波拉疫情爆發,為提高對抗病毒意識製作的海報。(Getty)

然而以防止病情擴散為目的,實施大範圍強制隔離的成效過往備受質疑。如2014年利比里亞的強制隔離便引發了人民不滿,爆發騷動。

日本在戰後1953年訂立麻瘋病預防法,建立治療中心(實為隔離營)把所有麻瘋病患者強制隔離,更配合優生法強制幫病人絕育。被隔離的病人遭受社會標籤與拋棄,法案至1996年才正式取消,並引發近超過20年的國家賠償訴訟。

中國在瀕臨春節期間,對重災區武漢實施隔離政策,禁止人們進入或離開武漢,相信可有助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但最終成效仍要待疫情過去才能作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