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新興國家失落中產夢 國際間貧與富距離更大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踏入2010年本應是全球經濟的一個好時代,百業緩緩從金融海嘯後復甦過來,發展中國家進入高速成長期,中產階級膨脹,貧窮人口減少。惟今年這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這個成長節奏,進入艱難時期。各行各業飽受衝擊,國家無不面臨人民失業問題,新興國家的大量新晉中產在一夜間回歸貧窮;本身擁有巨大債務問題的發展國家,則難免進一步的債台高築……一場大流行,戳破了許多經濟體的繁榮假象。

把時間撥回去七年前,英國牛津大學於2013年以「多維貧窮指數」(MPI)分析全球貧窮情況,指出落後國家的民眾正走向中產階級,若保持當時的成長幅度,20年內將可「完全根除貧窮」,像盧旺達、尼泊爾、孟加拉等國家,有望在這個世代脫貧,加納、坦桑尼亞、柬埔寨及玻利維亞等將會成為接下一批。

荷蘭迎來2020聖誕節日,巿面相對冷清。(美聯社)

新中產世代 期願難圓?

同年由聯合國發表的《2013人類發展報告》亦引用MPI指數,預測出樂觀期望,來自40個最貧窮國家的人民,將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的中產階級,而至2030年,全球達八成的中產階級將生活在發展中國家。該份聯合國報告形容全球步入再平衡時代,「歷史上從未有如此多人的生活,在短時間內經歷如此戲劇性轉變」。

不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為這個「再平衡」增添了莫大的疾礙。雖說病毒是無分國界,上至貴族元首,下至黎民百姓都受到感染,但富國與窮國能動用到的抗疫資源,以至經濟抵禦力就可能為兩者寫下不同結局。像美國這樣的經濟強國,最受衝擊的是少數族裔及貧窮階層,較難得到好的醫療服務,工作性質也不允許在家辦公,以至國內貧富懸殊加劇。至於印度等貧窮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國家防控資源及能力更見有限,疫情一波接一波而來,低收入勞動階級最受打擊,在疫情後陷入貧窮階層的更多。

巴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從一步削弱近年在走下坡的國家經濟。(美聯社)

除了國家內貧富差距擴大,國際間的經濟不平等亦見加劇。世界銀行推斷,全球極端貧窮人口將會在20年來首次回升,今年因疫情陷入極端貧窮的人已達8800萬至1.15億,到2021年總數更恐怕增至1.5億。以拉丁美洲為例,除了智利之外全屬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大約20年憑着大宗商品交貿,經濟及社會發展得到莫大改善,從2003至2019年,區內貧窮人口比率由45%減少至30%。數以百萬人口跨進中產階級門檻,有機會搭飛機出國旅行、買房子、供子女讀大學。

拉美經濟萎縮最嚴重

可是受到今年疫情重創,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拉美經濟今年萎縮9.4%。區內三大經濟體包括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GDP將可能萎縮達10%,最差的秘魯經濟萎縮更達14%,此等幅度之大均是前所未見。相對非洲及東南亞大兩發展中國家地區,拉美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零售和製造業大企,以至家庭式經營的小商戶生意都受打擊,區內永久倒閉的公司估計多達270萬間,相當於企業總數近兩成,衍生嚴重失業問題。加上近年大宗商品的需求和價格下降,巴西與阿根廷兩大經濟體已步入衰退,今年疫情更使債務違約的風險急增,區內總債務對GDP比率預計飆升至70%。

面對經濟苦況的並不只拉丁美洲,而是全球。IMF預測,中東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萎縮分別達4.6%和3.2%,美國也估計達8%。而面對這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各國央行及政府都祭出巨額的財政刺激及貸款擔保。這對於一些仍未完全擺脫2008年金融海嘯遺留問題的國家來說,這些措施只會令債台築得更高,不論是相當富裕的意大利,還是像贊比亞等較落後的國家,在今年疫情之前本身已背負沉重債務,如今更面臨債務違約與破產威脅。由於大流行在發展中國家引發財政困難, 低息貸款將他們負債累累,拖累長遠經濟發展,更難脫貧。

疫情下,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也失去光彩,無家可歸者在一個大廈內暫借一眠。(美聯社)

舉債低息環境 恐養成債務巨獸

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IFF)於11月中估計,全球債務水平在今年首三個季度增加15萬億美元,推至272萬億美元新高,到今年底恐怕更達277萬億美元,也即便全球債務佔GDB比例達365%。IFF警告全球將面臨「債務海嘯的衝擊」。

雖然面對因病毒及疫情帶來的廣泛經濟癱瘓,各國政府及央行擴大舉債和公共支出保障民眾生計乃無可厚非,然而未來才湧至的債務海嘯卻未能忽視。發達國家靠量化寬鬆去緩解經濟失衡,像美國、日本依靠印紗發債,意大利借貸有歐洲央行支持。

可是,發展中經濟體卻沒有發達國家般的龐大國內儲備支撐,需依靠外國投資者來填補赤字及支撐本國貨幣,恐怕會再次步向貶值和通脹周期,這包括土耳其、巴西、南非等較大的新興經濟體。這些例子均揭示在今年疫情來襲之前,依靠大宗商品行程的新興國家在早數年已面臨經濟放緩的問題,約莫在十年前所提及「新興國家中產崛起」之說,恐怕仍是言之過早,一場大流行既考驗了新晉國家的經濟,也考驗了治理的能力,哪些新興國家經此一「疫」真正可以跑出?對於國家政府與財政機關都會是眼前重大考驗。

新冠疫苗面世於12月成為今年全人類的最大喜訊,英國已率先展開大規模接種計劃。目前,西方已告研發成功的數款疫苗,尤其是較昂貴的美國輝瑞及莫德納mRNA疫苗,都主要由發展國家購下。除了中國與俄羅斯因擁有自家研發的疫苗,其他發展中國家恐怕需要再等候更長的時間,才能為民眾廣泛接種,要踏上復甦之路也恐怕較富國遲一步,不論國內還是國際間的貧富差距也由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