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進運動」對美國精神文化的影響|安邦智庫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本文源自安邦智庫

「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東居民向美西地區遷移和進行開發的群眾性運動,始於美國獨立之後的18世紀末,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果在網上查詢資料,那麼會告訴你,「西進運動」大大促進了美國軍事與經濟的發展,西進運動是美國拓寬疆土,吞併土地的一種推進行為,由於美東的土地與資源有限,美國人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它開發了如今的美國西部地區,也使美國變成一個軍事大國,但也消滅了眾多原生生物與印地安部族」。

道德判斷,基本就是各種網路資料的主旋律。

問題在於,這是真的嗎?

答案是,肯定不是。

實際「西進運動」的發生是一個過程,必須要知道美洲大陸的兩種動物對美國和美洲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一是北美野牛(Basin),另一是海狸(Beaver)。北美原本是荒漠和森林組成,野牛遷徙踏出來路徑,先是被追尋野牛的印第安人利用,後來被美國人利用,直到今天,美國的貫穿全國的高速公路網,有部分就是過去北美野牛的遷徙之路。海狸則是美國與歐洲之間進行貿易的主要商品,在那個時代非常值錢,相當於一種「軟黃金」。

美國人穿越阿帕拉契脈向西部推進,開始的時候,就是為了尋找海狸的皮毛,後來就是駐紮和墾殖,逐漸在西部建立起房屋和村鎮。由於存在跟印第安部落的衝突,英國王室下達了《1776皇室》,命令美國人以阿帕拉契脈為界限,不得跨越,這導致很多美國人利益嚴重受損,他們要被迫丟掉在中西部的家園和牧場,這就為後來的美東13州啟動獨立戰爭奠定了基礎。

19世紀摩門教徒的西進運動。(Wiki Commons)

不過,「西進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是擴大生存空間。當時在19世紀後期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情況很慘,報紙上天天都有懸樑自盡者、投兒入井之類的慘劇報導。所以生活的壓力導致大家走向中西部,因此描述為「追夢」,實際一點都沒錯。美國政府當時也採取了積極鼓勵的政策,連續很多屆總統包括林肯的《宅地法》等,都有關於支持「西進運動」的對策。

美國政府這樣做的原因是對法國的戰爭,因為原本法國在北美大陸的地盤遠遠大於美國,所謂的「美國」,當時只有美東13州,實際只是大西洋沿岸的一個狹長地帶。1803年美國從拿破崙手裡買下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法屬路西斯安娜,那才是真正的大地方,但美國人當時對買下的這片土地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從美國總統傑弗遜開始,就啟動了大量的探險活動,在印第安部落人的導引下,開闢道路,形成了後來的「俄勒岡小徑」,為「西進運動」奠定了基礎。

「西進運動」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廣大的西部土地併入美國,才使美國真正成為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築和大批移民的流入,又在美國塑造了廣大的國內市場,提供了巨量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西進運動」,就根本沒有現在的美國。

很多人都看過美國的西部片,但大多數西部片實際還是歐洲中心主義和殖民視角,還是「由東向西看」的結果,只是西部社會的一種浮光掠影,一些片段,選擇性太強。正如佛洛德理論中的「遮罩記憶」(screen memories),有些記憶被壓抑,有些記憶被人為創造出來。不過,西部片中的有些元素是美國精神的體現,常見的如冷酷的英雄形象,用殺戮阻止殺戮等,它是美國精神的組成部分。

什麼是美國精神?

美國精神要完整解釋,恐怕需要一本書才可以,但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野」。俄羅斯也很「野」,他們吞併了廣袤的西伯利亞,常常被冠以「戰鬥民族」的稱謂,實際那是根本沒法與美國的「野」相比的。因為俄羅斯人對西伯利亞的征服,基本純粹是一支軍隊的征服和佔領,而美國人的「西進運動」,是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大規模移民和拓殖,面對的情況和挑戰,最後創造出來的城鎮、經濟和文化結果,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真野的還是美國。

為什麼要用「野」字來形容美國的精神文化?

為只有這個「野」才能較為中立地代表和反映「西進運動」的前因後果。廣袤荒野、碧血黃沙、無畏英雄、克強扶弱、勇於開拓、戰勝困難、敢拼善戰……西部片中的浮光掠影,一點而過的這些東西,這些都是需要點野性,才能實現的。甚至機械和工具的巧妙運用,也與此有關。

走遍美國就會發現,美國才是軍民融合發展的始作俑者,他們的軍民實際上從來就沒有分過家。筆者曾經參觀過一件小小礦工博物館,結果赫然看到礦工們使用的工具袋,與美軍過去使用的子彈袋一摸一樣。今天美國旅遊勝地到處可見的ATV,也成為美軍的制式裝備,我相信美國人根本不用學習如何駕駛,因為他們從小就會玩。傘兵在世界各國是高技術兵種,但如果去過科羅拉多,看過礦工們在高高聳立的木塔之間,利用纜索穿越峽谷,運人、運材料、運礦石,就明白這個其實也是不用練的。

西部與東部是大不同的,東部人們的思維方式都是歐洲式的,城市化的,所以才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概念和說法。西部是野性之地,人們要戰天鬥地才能生存。在西進運動當中,曾經發生過很多悲慘的事情,但他們居然就闖過來了。比如一支叫唐納(George Donner)的移民隊伍,來自東部的北卡州,他們沿着「俄勒岡小徑」一路向西,半路上想抄近道(Cutoff),但沒想到道路異常艱難,冬天來了,他們受阻于白雪皚皚的內華達雪山,困在冬季風暴當中,糧食吃完了。當春天來臨,救援隊終於趕到,看到了一幅慘景,這裡是在人吃人,一大半的人都死了,唐納吃掉了自己的妻子才活了下來,而就在唐納駐留的地方,很快發現了黃金,掀起了後來加州的淘金熱。

美國的唐納一家塑像。(Wiki Commons)

樂觀的美國人把當地改名為唐納山口,紀念犧牲的先驅者。正是這種前赴後繼,戰天鬥地,不怕犧牲的這種「野」,才是真正的美國精神。順便說一句,樂觀和幽默也是西部精神的組成部分。在西部很有影響力的摩門教,就認為死亡只是先人遠去,死亡不是生命的終了。

我們必須明白,牛仔褲、T恤、夾克和靴子,那些來自中西部的玩意兒,才是真正的美國文化和美國風格;西裝革履,高跟鞋和長裙飄飄,那從來都是歐洲式的風格,是外來的、非美國的風格。所以東部社會,其實不是真正的美國,不能代表美國精神。約伯斯、朱克伯格、馬斯克等美國的西部創業家,從來都是這樣一身休閒裝扮,不是因為他們以此來標榜自己是創業家,而是因為他們紮根的那片土地就是西部,是西部精神塑造了他們的形象和文化。

正如約伯斯不屑的回答一些人提問所說的話,「我他媽的就是加州的一個中產」,這就是西部與東部的不同,但這是一個真實的美國。西部的加州,成為世界高技術創業的聖地,顯然絕不是偶然的,創業也是需要勇氣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需要一種自我激勵的牛B精神才能行得通。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中西部文化還具有某種原生性,因為中西部的黑人很少,除了加州和一些重點城市,其他地方幾乎很難見到其他族裔。筆者曾到過一個鄉村,看過一場鄉村秀(Chuckwagon),擠滿數百人的禮堂中,男女老少,清一色白種人,唯有我一個亞裔,相當受人矚目。哈德遜河畫派,原本是一批在紐約的文化人,後來也隨着西進運動,遷徙到了中西部,創作了一大批文化藝術作品,通過他們,由中西部廣袤的土地而生的自豪感——「天定命運」(Manifest Destiny)思想開始紮下了根。

文化精神是一個空間的標誌性特徵,西部的文化精神,今天依舊在深刻的影響着美國。只要這種影響的路徑不發生改變,由中西部繼續向外延申和擴張,那麼中西部作為美國精神的故鄉以及核心,就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改變,深入影響到美國的政治、消費風格和社會傾向,直至西部的文化精神完全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旋律。

本文為安邦智庫7月16日「每日經濟」研究簡報之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