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入黑海的「莫斯科號」:讓俄羅斯哀慟了?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疑遭烏克蘭導彈擊中的俄海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舷號121),俄羅斯國防部周四表示,莫斯科號在爆炸受損,在拖曳回港口期間已浸没。這也是40年以來被擊沉的最大軍艦,或顯示出俄軍艦隻的防衛漏洞,對於俄軍的水面艦隊陣容也是一大打擊。隨着莫斯科號沉沒大海,俄軍對烏克蘭的報復式攻勢再起。

俄羅斯國防部聲明指,當局在拖曳莫斯科號返回港口期間,船身因彈藥庫爆炸引起的火警而嚴重受損和失去平衡,加上海面洶湧,在風浪中沉沒。俄方早一天宣布,船上全部船員已安全逃生,當時並稱艦上火勢已經受控。

烏克蘭政府指,莫斯科號是被烏軍的兩枚R-360海王星(Neptune)反艦導彈擊中,嚴重受損。海王星反艦導彈是烏克蘭鑑於2014年克里米亞遭俄兼併後自主研發,以應付俄軍在黑海日益增加的軍事威脅,其射程為300公里。

Maxar Technologies 衛星圖像顯示 2022年 4月7日停泊在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港的「莫斯科號」。(AP)

莫斯科號屬俄海軍三艘光榮級(Slava Class cruisers)導彈巡洋艦之一,排水量達12,490噸,全長186.4米,可載乘員510人、最高航程達一萬海里,是該區最強大的水面艦艇。據俄媒報道,莫斯科號配備16枚「火山」(Vulkan)反艦巡航導彈,射程超過700公里,另一方面莫斯科號亦配備64枚S-300F Rif防空導彈。

該艦原名為「光榮號」(Slava),始建於蘇聯時期的1976年,1979年下水,並於1983年開始為蘇聯海軍服役至今43年。它也是現今俄羅斯海軍現役艦隊之中的第三大艦艇。對上一次有如此大型的軍艦被擊沒,要數1982年5月2日,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General Belgrano)巡洋艦遭英軍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HMS Conqueror)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排水量與長度跟莫斯科號相若。

黑海最強水面艦艇 不敵烏方導彈?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科比(John Kirby)表示,莫斯科號沉沒對俄軍而言是一大打擊,美方一度稱暫未能確認該艦是否被烏克蘭「海王星」導彈擊中。

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16日引述一名華府高官稱,經過詳細分析後,判斷該艦是遭兩枚烏克蘭海王星(Neptune)導彈擊中並導致沉沒。

在俄軍對烏克蘭展開軍事行動之初,莫斯科號主要在烏克蘭西南部海岸對開的蛇島(snake island)附近活動。跟俄軍初期攻擊目標、黑海戰略城巿敖德薩(Odessa)保持一段距離。入侵行動的第二天,莫斯科號迫近蛇島,向島上的烏克蘭士兵勸降,被烏克蘭士兵透過無線電反喊:「俄羅斯軍艦,下地獄吧。」莫斯科號隨之發動攻勢,後來島上13名烏軍被俘,事件成為國際熱話。

軍事分析媒體Naval News引用OSINT數據,指出2月底至4月初,莫斯科號主要活躍於黑海北部,但比起其他俄軍軍艦離岸較遠。(Navalnews)

西方軍事分析員引述公開來源情報(OSINT)指,3月2日起俄軍軍艦駛近敖德薩進行脅迫任務,但但沒有證據顯示莫斯科號參與其中,相反停留在更離岸較遠的地方。而且莫斯科號沒有配備對地巡航導彈,因此沒有像其他戰艦般對烏克蘭地面發動連串攻勢,有關她的兩次出現記錄,都是被其他軍艦包圍、在較遠的位置提供保護,而且明顯地擔當的指揮作用。而且莫斯科號並沒定期返回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的母港,卻以慣常姿態停泊着,並形成可預測的移動模式(a predictable pattern of movements)。

有軍事分析員指出,莫斯科艦配備三層防空系統,理應能提供絕佳的防禦,除了中短程防衛,還有六個短程近距離武器系統(CIWS)作為「最後防線」,可以一分鐘發射5000發子彈,為莫斯科號形成360度防空。另一方面,儘管烏克蘭聲稱使用的「海王星」導彈彈體較小,但基於莫斯科號搭載大量彈藥,艦身遭擊中亦可能引發彈藥殉爆,不過「海王星」飛行速較慢,屬於一種較易攔截的反艦導彈。

分析認為,如果「海王星」擊中的說法屬實,莫斯科號當時可能處於鬆懈的狀態、涉及軍員失誤、防禦彈藥不足或是出現技術問題。

烏克蘭局勢:2008年9月11日,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港口。俄羅斯國防部2022年4月14日證實,該艦在黑海沉沒。(AP)

產自烏克蘭的莫斯科號

作為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是俄羅斯在黑海海軍力量的象徵,其遭擊潰沉沒,可謂大快烏軍人心。然而,這艘戰艦實乃產自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巿尼古拉耶夫(Mykolaiv)。

尼古拉耶夫是蘇聯時代的海軍軍工心臟,大名鼎鼎「黑海造船廠」(Black Sea Shipyard)是美國以外全球唯一能建造超級航母的船廠,蘇聯與俄羅斯的所有航母,都是出產自黑海造船廠;原名「光榮號」的莫斯科號則出自尼古拉耶夫船廠(Mykolayiv Shipyard),也是該船廠最後的「登峰造極」之作。

在是次烏克蘭戰爭之初,兩方海軍實力懸殊早已人所共知,烏克蘭海軍幾乎沒一艘「像樣的」軍艦。蘇聯解體後,俄烏兩國雖成了蘇聯軍工遺產的最大繼承者,但技術及供應鏈分散各地。過去30年,一方面,烏克蘭海軍工業無以為繼、海軍沒落;至於俄羅斯縱有全套造船技術,但所需的燃氣輪機、艦載雷達等關鍵技術仍需從烏克蘭進口,惟克里米亞事件令俄烏昔日兄弟情不再,沒有烏方技術支持也削弱了俄羅斯的造艦能力。

俄羅斯雖然大力發展核潛艇有效彌補了海軍的實力空缺,但要建立震懾力強的水面艦隊,可謂受到諸多限制,包括技術、資金等,導致如今缺乏大型水面艦艇。痛失一艘強力戰艦、以首都為名的莫斯科號,對於俄羅斯而言固然有如「被剃眼眉」,東斯拉夫兄弟情也隨之沉落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