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烈空襲和砲擊加沙走廊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緣何再起?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以色列軍方與巴勒斯坦武裝團體「伊斯蘭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於加沙走廊(Gaza Strip)連續三天的致命衝突,造成約3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至少三分一為平民,兩人為伊斯蘭聖戰組織高層指揮官;該聖戰組織更首度朝耶路撒冷(Jerusalem)發射火箭,導致以色列南部和特拉維夫市等地數萬名居民需要暫撤至避難所。國際社會對最新的衝突反應不一,而最新的消息指在埃及調停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同意昨晚(7日)開始停火。

8月5日以來,以色列猛烈空襲和砲擊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陣地,指該組織為報復一名指揮官領袖早前在約旦河西岸被捕而意圖發動攻擊,故此先發制人;而聖戰組織則向以色列發射數百枚火箭。據加薩走廊衛生當局的最新數字,事件中旳死亡人數為43人,其中包括15名孩童,另外有逾300人受傷。

以色列軍方發言人表示,截至昨日上午伊斯蘭聖戰組織共向以色列發射580枚火箭,其中約20%未中目標、落在加沙走廊,其餘火箭則最遠飛到特拉維夫(Tel Aviv)和耶路撒冷外圍。軍方又指,由以色列開發並獲美國支持的「鐵穹」(Iron Dome)攔截系統,過去的週末擊落巴勒斯坦火箭的命中率達97%,為迄今最佳表現。該系統最初估計成功率為85%,2012年加沙戰爭始提升至90%。

伊斯蘭聖戰組織於加沙地帶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圖攝於8月7日。(AP)

除空襲外,以色列維安部隊還持續對加沙境外的伊斯蘭聖戰組織領導階層施壓,又在約旦河西岸逮捕20人。日前的空襲造成高階指揮官賈巴里(Tayseer al-Jaabari)等至少10人死亡,以色列稱賈巴里為該聖戰組織的北部指揮官,負責策劃攻擊以色列公民和軍事目標。

對於是次衝突,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呼籲雙方保持冷靜,惟他表示:「我們當然呼籲各方避免進一步升高局勢,但我們完全支持以色列有權對恐怖主義團體作自我防衛,因這些組織在以國境內奪走無辜公民的性命。」俄羅斯外交部亦表示極度憂心局勢發展,重申莫斯科「呼籲有關各方展現最大自制」。聯合國中東和平特使文內斯蘭(Tor Wennesland)也表示「極度憂心」,警告局勢「非常危險」。

而支持該武裝團體的伊朗則表示加沙走廊並非孤軍奮戰,伊朗革命衛隊最高指揮官沙拉米(Hossein Salami)日前於德黑蘭的一場會議中重申:「我們會一路陪你們走到最後,讓巴勒斯坦及其人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鐵穹」攔截系統周末擊落巴勒斯坦火箭的命中率達97%,為迄今最佳表現。(AP)

經過埃及的積極斡旋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最終達成停火協議,於7日晚上8時生效,並得到雙方高層發聲明確認。

成立於1981年 致力武力對抗以色列

是次衝突一方的伊斯蘭聖戰組織,成立於1981年,致力於武力對抗以色列,其背後相信得到伊朗方面的支持。該組織最初是由加沙伊斯蘭大學(Islamic University of Gaza)學生成立,被視為哈瑪斯集團的分支組織,因兩者均起源於上世紀在埃及成立的伊斯蘭主義運動「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組織主要據點在加沙,惟許多高階領導則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以色列佔領的約旦河西岸有一定勢力。

1992年,該組織旗下武裝團體「聖城旅」(Al-Quds Brigade)成立。1995年,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曾派人到馬爾他暗殺時任組織領導人沙卡奇(Fathi Shaqaqi)。現時,這個組織經已被美國和歐盟列為恐怖組織,而組織亦已承認犯下多宗以以色列為目標的自殺炸彈攻擊,尤其是2000年至2005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期間。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要數1989年的襲擊事件,當年一輛來往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的巴士遇襲,造成16人死亡。

伊斯蘭聖戰組織被視為哈瑪斯集團的分支組織。(Getty)

加沙走廊自2007年起由伊斯蘭主義者哈瑪斯集團(Hamas)控制,最近一次大規模衝突發生於去年穆斯林齋戒月(Ramadan)期間。當時巴勒斯坦民眾與以色列關係持續緊繃數週,之後數百名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與以色列維安部隊發生衝突而受傷。

當時,哈瑪斯集團要求以色列安全人員於去年5月10日下午6時前撤離清真寺院,並在期限過後連番向以色列發射火箭,以色列則以空襲加沙回擊。該次衝突最終持續11天,造成至少25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則有13人死亡。與哈瑪斯集團經常協調行動的伊斯蘭聖戰組織,在該次衝突也有參與,惟哈瑪斯卻未有參與5日以來的最新衝突。

加沙走廊自2007年起由哈瑪斯集團控制。(Getty)

衝突背後或涉天然氣出口?

自去年以色列變天由貝內特(Naftali Bennett)推翻了12 年執政生涯的前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新任政府雖致力展示自己是個變革政府,但實際上其在許多方面的立場與內塔尼亞胡的立場相同,不論是擴大約旦河西岸定居點還是反對巴勒斯坦立國的問題,新政府都續走前人的道路,以致外界原本預期的改變未見影踪,最終新政府因意識形態迥然不同而無法團結,貝內特於今年6月宣布解散國會,由外長拉皮德(Yair Lapid)接任臨時總理。

有分析認為,是次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持續轟炸,是以色列當局分裂巴勒斯坦,並削弱伊朗在巴勒斯坦盟友戰略的一部分。箇中原因,或許是以色列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以及由此導致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短缺視為一個契機,特拉維夫希望可以通過卡裡什氣田(Karish gas field)向歐洲出口天然氣,以彌補能源供應的短缺。

貝內特(中)於6月宣布解散國會,由外長拉皮德(右)接任臨時總理。(Getty)

然而,卡裡什氣田位處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有爭議的海域。這使得特拉維夫實現其目標變得亳不容易,特別是真主黨已表明會使用武力保護黎巴嫩的自然資源,故潛在衝突或許難以避免。因此,以色列當局希望通過當前的軍事行動削弱伊斯蘭聖戰運動,以免日後在北部與真主黨發生軍事對抗之際,伊斯蘭聖戰運動很可能會伺機而動,威脅以色列安全。

假若天然氣的確是今次衝突背後的原因的話,上述的停火協議或許值得外界留意,且看雙方短期內是否真的有意願去落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