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或遭沒收巨款、Vivo同被指逃稅 印度為何刁難中國手機企業?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印度當局指控小米印度分公司因違反「外滙管理法」,或將沒收小米多達48億元人民幣,及後有印媒報道,政府將求中國手機製造商須由印籍人士出任要職。
近年來,印度政府屢次採取措施試圖將中國企業擠出其龐大的手機消費市場,此次消息傳出後,中國《環球時報》引述在印度的業內人士抨擊此舉為「變相收購中國企業」。為何印度政府屢屢針對中國手機製造商?

印度負責打擊金融犯罪的機構執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ED)在11日向中國科技公司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公司負責人及3間銀行發出正式通知,稱印度指控他們非法向國外轉移資金、涉嫌違反「外匯管理法」,可能造成有關款項被沒收。

去年,印度政府針對幾家中國手機製造商進行財務審查,指控小米印度分公司以支付專利費為由非法向3間外國企業匯款,涉及高達555.1億盧比(約合53億港元)的未計入其進口商品的資金,惟小米並未從這三家企業獲得任何服務,執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ED)因此沒收的這筆相當於小米去年淨利潤的57%的資金。

圖為2022年5月11日,一名男子走過印度孟買的一家小米商店外。(Reuters)

小米後在聲明中指出,款項中逾84%為向第三方公司、美國晶片製造商高通(Qualcomm)支付的知識產權費,並稱這些費用是用於小米在其印度版本的產品中所使用的技術,且已經向印度當局報備,惟執法局稱小米並未與高通簽訂合約,因此不可能有任何產權費需要付予高通。

路透社翻查法庭文件發現,根據執法局提交的報告,首席財務官拉奧(Sameer B. S. Rao)及當時的董事總經理賈殷(Manu Kumar Jain)在調查中承認,小米集團總部的高管指示小米印度公司向高通匯款,但事實上小米印度公司則沒有與高通集團簽訂協議;而涉案的德意志銀行印度分行高管則在調查中表示,印度法律要求小米印度公司和高通公司之間簽訂法律協議以支付專利費,小米印度公司告訴銀行雙方確實簽訂協議,惟出於保密原因而沒有提交給銀行。

目前案件仍在上訴中,但小米公司堅持其匯款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圖為一名印度男子在街邊打電話。(REUTERS)

就在沒收巨額的宣布出來後,印度《經濟時報》13日報道,印度電子和訊息技術部(MeitY)將要求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國手機製造企業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行政總裁、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職位,委派印度企業進行代工生產,與印度企業合作在本地生產零部件,並以及擴大當地經銷商出口。

中國手機廠商近年在印度的發展強調本土化製造,在當地本來就招聘不少印度員工,幾家中國企業的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等管理崗位,許多也都由印度籍人士擔任,因此這一決定一旦成事,將如何落實、影響中國手機製造商的運作仍不明確。

打壓中國製造商?

僅在去年,印度當局已經對小米針對多項稅務進行調查;Vivo和Oppo的財務也受到密切審查,當中,Vivo印度分公司的數十個辦公室也遭到突擊檢查,逾100個關聯銀行賬戶被查封,涉及金額達5000萬美元,不過有關資金後在新德里高等法院(Delhi High Court)要求下解除凍結。

中國手機製造商在印度受到多方打壓,跟巿場分額不無關係。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雖然目前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品牌為韓國三星(20%)。但中國幾大手機製造則佔據主導地位,Vivo、小米、Realme和Oppo合共市場佔有率達到64%(還未計其他巿佔較少的中國品牌),蘋果佔約6%,印度製造商基本「無影」。過去一年間印度當局的密切審查顯然是針對中國製造商。

2020年有印度網民指本來想買小米產品,但中印衝突爆發後,決定改買台灣品牌 ASUS(Mi India Facebook 截圖)

印度金達爾全球大學(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國際事務學院院長Sreeram Chaulia對《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行動都與中印長期懸而未決的緊張關係有關,每一次對中國公司的打擊都是在向北京方面發出信號,即如果印度感受到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兩國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商業關係。

2020年兩國邊境衝突造成十餘名印度官兵死亡,兩國關係變得緊張,印度在那之後也加大了對中國企業的限制,包括禁止300多個中國應用程式。

此外,削弱中國手機製造商的主導地位,為本土品牌創造空間很可能是另一層考量。Chaulia認為,以及自從雙邊關係惡化以來,新德里也一直渴望在核心消費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尤其是在技術領域。不過,行業專家普遍認為,讓印度擺脫對中國手機的依賴——尤其在低端、廉價手機市場——將是非常困難的。

印度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Getty)

難敵中國品牌

事實上,中國品牌在約10年前湧入這個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前,印度本地手機製造商Lava、MicroMax等佔據了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然而,據《金融快報》(Financial Express)3月報道,印度手機手機製造商巿佔被擠得只剩1.3%。

一度成為印度最大廉價手機(被稱為功能手機)製造商之一的Micromax也難以與中國企業競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Rajesh Agarwal表示,當Micromax推出一款新手機時,他的國內目標銷量約100萬部,而中國手機製造商可以賣出1000萬部手機,甚至更多,這使中國企業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並稱在生產方面中國企業也有着「巨大的實力」。

2019至2020年間雙邊關係持續惡化,印度國內亦掀起了抵制中國產品的運動,Micromax試圖藉助這一運動擴大市場佔有率,最終仍以失敗告終。曾為蘋果在中國生產項目工作的印度智能手機工程師Enoch David去年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製造的產品兼具價格和質量優勢,使得許多看重性價比的印度消費者選擇中國品牌。

彭博社此前引述多位匿名消息人士,稱印度計劃限制中國製造商生產12,000盧比(約合1144港元)以下的低端產品,該計劃後遭印度政府否認。不過,印度勢持續祭出其他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措施,在印度的運營難免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