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航線:氣候暖化下群雄的「競技場」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隨着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北極冰層不斷融化,科學家預測至205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不會再有浮冰。此一改變不僅意味着海平面上升,還使得昔日徹底冰封的北極航線的經濟和戰略作用終獲釋放,勢必成為列強虎視眈眈的新目標。北極航線不但將提供龐大的資源寶庫,還將激起北極國家以至其他欲躋身該區的大國集體較勁,成為爭奪資源和發展機遇的重要戰場。

(編按: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於10月18日在北京舉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發表講話讚揚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並稱俄羅斯可以作為東西方、南北之間的過境國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在致辭中提到,邀請各國開發北方海路。中俄兩國討論開發「北方海路」多時,習近平於2017年7月與俄羅斯時任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會面時,提出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建構「冰上絲綢之路」。)

此為中美水道之爭(四)

一直以來,地球北緯66度以上地區並未發揮多少經濟作用——厚厚的冰雪使豐富資源和航海路線有如「武功全廢」,加上地理位置偏遠,遇上事故時難以施援。不過,因應全球平均溫度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上升了攝氏一度,北極地區的升幅更是其一倍。美國太空總署估計,北極平均每年損失近5.4萬平方公里的冰,面積相當於1.5個台灣。有科學家甚至預測,到205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不會再有浮冰。

早於19世紀末,不少國家經已發現北極蘊藏大量能源資源,包括煤、鑽石和銅等,開採工作亦隨之展開。美國於上世紀持續在阿拉斯加北部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儲藏,1968年更發現北美最大油田;俄羅斯於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於西伯利亞大規模生產油氣;加拿大和挪威近年也開始相關開採工作。

北極蘊藏大量能源資源,包括煤、鑽石和銅等,吸引不少國家展開開採工作。(Getty)

航行時間快30%的新航道?

2003年9月底,北極最大一座冰棚裂成了兩塊,令全球關注極北地區的氣候暖化問題。另一個關鍵時間點是2007年8月,俄羅斯潛水器潛入北極14,000英尺海底進行科研考察,並在羅蒙諾索夫海脊(Lomonosov Ridge)插上一面俄國國旗,對該片蘊含龐大石油儲存的海底宣示「主權」,此舉亦使當代的北極主權爭奪戰正式開打。

氣候暖化無疑為探索北極創造有利條件,不少國家亦重新審視在區內的利益和發展策略。近年,俄羅斯和挪威是較活躍的北極國家*,過去十年在天然氣和石油基礎設施、深水港以至破冰船方面投入了數十億計美元,打通北極航線也成為率先關注點。

註:北極國家共有8個,分別是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冰島。

香港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Mia Bennett解釋:「過去80年來,該地區的航線主要是因紐特人(Inuit)等原住民用作內部運輸。但現在,因着北極航線的開放時間加長、亞洲市場對能源的興趣,以及更快捷接通歐亞等因素,令不少歐亞國家愈加看重北極和北極航線。」

香港01製圖

北極航線主要由兩條航線組成,一是俄羅斯以北的東北航線,從白令海峽開始,穿過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巴倫支海到達北歐;另一條是加拿大和美國阿拉斯加北面的西北航線,由戴維斯海峽開始,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美國阿拉斯加到達白令海峽。

東北航線相比傳統貫通歐亞(途經西歐、南歐、地中海,再經蘇彝士運河、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海、東海、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這條路線,路程可縮短多達4,000海里,節省約三成航行時間。此一路線另一吸引之處,是可避開馬六甲海峽和非洲之角的海盜。北極航線的開通,或可打破傳統經蘇彝士運河逾一個世紀以來的海運壟斷地位,有望改變位處這條傳統路線上的港口國家的發展,以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目前,北海航道全年只有3個月能夠航行,船隻不時需破冰船幫忙開路才能鑿破2、3米厚的海冰,但融冰或令情況有所改變,據俄羅斯交通部的資料,2020年船隻透過北海航道運送的貨物總重量比2010年開通時增長10倍,達到每年6,500萬噸。

2007年8月,俄羅斯潛水器潛入北極14,000英尺海底進行科研考察,並在羅蒙諾索夫海脊(Lomonosov Ridge)插上一面俄國國旗,引起不少國家關注。(網上圖片)

事實上,除了豐富的資源和航運價值,北極在軍事上的價值,更讓它成為主要大國必爭之地。北極地區上空和北冰洋海域是當前世界主要核大國投擲核力量的必經之路,也是遠端洲際導彈的飛行路線,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俄羅斯佔主導 中美欲分一杯羹

因應全球暖化、海冰退卻,北極無論是在能源開發和新航海路線兩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發展空間。現時除了俄羅斯在區內擁有主導地區外,其他國家也希望急起直追,搶先霸佔發展這片「極北之地」的有利位置。

其中,美國在北極地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儲備,包括三分一未開發石油和一成三未開發天然氣。自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已將北極事務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並於2013年發布「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提出要改善預測天氣準確性、導航設備和高緯度地區通訊能力。奧巴馬又藉着國家於2015至2017年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期間,積極推動各國家正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育議題。

然而,美國不論在地區軍事和人口方面均難與俄羅斯抗衡,連破冰船數量和投資也十分有限,而且在區內沒有深水港。

美國在北極的國家利益包括軍事戰略、國土安全,以至政治經濟等幾方面:美國需要在區內擁有一定軍事實力,以確保航行與飛行自由,為保護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單方面採取行動;其次是防止恐怖襲擊或其他犯罪行為;最後是擴大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存在感,不僅要能保護專屬經濟區權益,還要有能力適當控制鄰近水域。

美國目前在北極地區駐有約25,000士兵,海軍計劃明年會將艦隊編制增加至100個單位,包括航空母艦、驅逐艦與巡洋艦等,還將強化海岸防衛隊及海軍軍備,長遠組成一個有效的監察網絡。

去年8月,美國國務院宣布增設「北極大使」,負責和北極圈國家等持份者溝通。美國強調北極地區和平穩定,對該國有重要戰略意義。受俄烏戰爭影響,北極理事會絕大部分成員國去年適逢俄羅斯輪值主席國,已停止參與北極事務,直至今年5月由挪威接任為止。

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的中國,也乘着俄羅斯「向東望」之便,終於有了合作開發的機會。2018年1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將自己定位為「近北極國家」,成為北極事務的利益攸關方。該文件首度提出「冰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作為「一帶一路」的延伸,爭取更多機會參與在區內事務。中國還積極參與北極科研和基建,並擁有「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破冰船作考察用途。

中國資金亦試圖加大北極地區的投資,除了在俄羅斯投資開採能源外,又在格陵蘭勘探礦產。中國電信巨頭亦渴望與芬蘭一間想鋪設連接北歐和亞洲巨大新型海底互聯網電纜的公司合作。中國又不斷尋求和北歐國家的貿易協議和發展港口基建等項目。

中國另一個目標是北海航道,華盛頓智庫組織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級研究員孫韻表示,中國向北極的擴展遵循以資源為中心的戰略,而非領土戰略。她又表示,中方除投資能源外,亦希望獲得新的海上通道,縮短來往歐亞之間的運輸時間。國企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過去五年多次派貨船穿越北極地區,並於2019年起作更多航行。

透過參與海洋科學研究和擁有開發資源技術,是非北極國家加入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資格門檻。東北亞各國為了爭奪北極話語權,紛紛出台闡明立場的政策文件,如韓國的「新北方政策」和其具體落實政策「九橋戰略」,希望在天然氣、鐵路、電力、航道、造船等領域和俄方合作。日本也於2015年提出《日本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惟日方的北極戰略缺乏明確方針,在國家定位和目標上也較含糊。連靠近赤道的新加坡,也於2013年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積極爭取話語權。

中俄兩國有意合作開發「北方海路」。(Getty)

中俄聯手開發或顛覆全球航運

隨着北極地區在全球發展上變得愈來愈重要,區內地緣衝突的張力難免轉趨緊張,軍事化的發展也會加速,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有待解決和處理。 現時,負責治理北極地區事務的主要組織是北極理事會;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另組「北極五國」(The Arctic Five),以臨時性質討論重大地區議題。除此以外,北歐理事會(Nordic Council)、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等國際機構亦有參與討論和研究區內各種問題。

北極理事會的《2009北極海運報告書》預計,2030年起,西北航線和東北航線或因大範圍融冰而長時間開通。

航線由2009年只有五艘貨船通過,至2013年高峰期有71艘,雖然近年回落至20多艘,與每年17,000艘貨船通過蘇彝士運河相比微不足道。若航線進一步開通,仍有望與傳統路線競爭或互補。2018年9月初,總部設於丹麥哥本哈根的全球貨櫃航運龍頭馬士基集團(A.P. Moller-Maersk)旗下貨輪「文塔號」(Venta)運載一批冷凍魚,從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港口海參威(Vladivostok)出發,經北海航道航行,成功在9月底抵達聖彼得堡。這艘裝有3,600個貨櫃的大型貨船首次經北海航道行駛,引起外界對航道商業化的期待。

然而,北極航線開通及運作要符合很多條件及考慮因素,如融冰速度、北冰洋各處水深、環境保護、碼頭基建等問題。

令人關注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今年3月在莫斯科進行會談,會上兩人討論多個議題。普京在會上建議與中國合作開發「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亦即東北航線)。倘若成事,這將為全球航運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鑑於中俄雙方皆積極發展北方海路,如俄羅斯批准至2035年的發展計劃,總撥款規模近1.8萬億盧布,並計劃於2030年將該航線的貨運量由明年的8,000萬噸增至2億噸;中國則希望藉該航道建構「冰上絲綢之路」*。從中俄雙方具有相當規模和野心的層面來看,兩國似乎在開發北方海路的道路上經已處於領先的位置。

註:「冰上絲綢之路」指的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包括「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俄羅斯當時邀請與中國合作共建的是東北航道:西起西北歐北部海域,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參崴),途經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白令海峽,是連接東北亞與西歐最短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