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圍 中國的水道保衛戰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伴隨着中國領導人訪問南非,中國同非洲國家的合作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將自己定位為「平台公司」的中國港灣,集合中國在工程建設領域的優勢,在非洲十多個國家承建了數量眾多的港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遍布了非洲的海岸線。

此為中美水道之爭(三)

這只是中國宏大規模港口建設的一個縮影。2023年8月——美國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研究機構「援助數據」(AidData)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蒐集了2000年至2021年間由中國國有實體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提供資金並在2000年至2023年間實施的港口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共涵蓋46個國家中78個港口的123個海港項目,總價值達299億美元。

對於中國投資興建的遍佈全球的港口,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去年12月發布報告指出,如果中國下定決心,可以在未來20年內發展出全球基地網絡。

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陸軍上將勞拉·理查森(Laura Richardson)8月在華盛頓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活動上表示,中國未來有可能在西半球建立軍事基地。她指出,以深水港為例,巴拿馬運河沿岸就有五家中國國有企業,中國可將其用於雙重用途,不僅僅是民用,還有軍事用途。

資料來源:中國港口年鑑,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點睛授權使用)

美國對中國興建港口保持高度的警惕來源於美歐等國家素有仗劍經商的傳統。

英國作為最主要的對外殖民擴張的國家依靠着不斷髮展和強盛起來的強大海洋實力成為了世界性霸主,與此同時海軍成為了整個國家的支柱。綜觀美國海軍成立200多年來,美國海軍戰略的核心從未改變,那就是擁有強大的制海權,而制海權的核心就是要控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戰略通道。如今美國控制全球16條水道,美國海外軍事基地370多個,海外駐軍30多萬。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利益版圖遍佈全球,但是中國除了在吉布提有一個補給的基地外,全球其他地方並無基地,中國的海上生命線實際上處於美國軍事控制之下。中國在全球大規模籌建港口,自然而然會被認為有擴建軍事基地的可能。

從歷史上看,海上霸權的爭奪往往伴隨着戰爭,如果中國切實走和平崛起的路線,則不會靠武力爭奪海上咽喉要道,那麼中國籌建遍佈全球的港口轉為軍事基地就沒有必要。但是若不依靠海上霸權爭奪,中國如何突破美國的軍事封鎖,保障經濟利益的安全?

從目前來看,港口轉為軍事基地並非是中國的首選,中國採取的措施大概有三個層面。

首先是積極建設海軍,衝出美國的島鏈封鎖,進行遠航巡航以示威懾。

美國緊扼16海上咽喉 重返太平洋力抑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5日與太平洋島國領袖召開第2次峰會。(路透社)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近年來,包括航母在內的中國艦艇頻頻下水的背後是全面建設藍水海軍。如今,中國已經在渤海、東海、南海構建了強大的近岸防禦體系。中國海軍赴西太平洋進行常態化訓練和巡邏,在南海填海造陸打造了多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打破了美國的島鏈包圍。

2018年3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在西非畿內亞灣機動巡航,2021年9月中國海軍萬噸導彈驅逐艦在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海域巡航。從東非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到西非畿內亞灣、大西洋海域,都有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的身影。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還曾訪問太平洋島國,並停泊基里巴斯。

中美水道爭奪戰的第一槍將在哪裏打響?

072型大型登陸艦是中國海軍兩棲艦艇中的主力裝備。(微博@歷史的形成)

藍水海軍,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能夠進入到大洋之中去遠航,並在遠離港口的地方執行包括作戰在內的各種任務。中國海軍正在積極展現其實力,即便不同美國爭奪海上要道的控制權,中國海軍的存在也是對中國利益的有效守衛。

其次,積極同關鍵利益相關方合作,比如巴基斯坦、緬甸等,通過政治平衡和更換登陸地等方式規避美國掌控。

中國東西南北四條海上生命線中,最重要的是向西的這一條。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再穿過霍爾木茲海峽可到海灣地區的石油國家;或者在出印度洋後經曼德海峽和蘇彝士運河,連通非洲、歐洲等地區。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中近六成是中國的。中國80%的出口都要經過這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就扼制住了中國的能源通道。

而眾所周知,馬六甲海峽掌控在印度和新加坡手中,印度對印度洋的影響不言而喻。再加上南海爭端不斷,中國的能源安全隨時受制於人。為了擺脱這種局面,中巴經濟走廊中瓜達爾港的建設進展迅速、中緬經濟走廊中中對緬甸皎漂港的投資龐大。現如今中巴瓜達爾港已經投入使用,中緬油氣管道也已經開通。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些港口將使中國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來自中東地區的油氣避開馬六甲海峽,從巴基斯坦或者緬甸經陸路直接輸送到中國。中國將東盟視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也大大穩定了周邊局勢,是制衡相關國家控制馬六甲的政治佈局。

第三,積極開拓陸上交通線,積極推進陸上絲綢之路建設,平衡海上交通對利益的絕對影響。

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安全指數及全球排名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提出的「在海上」理論,系統論述了控制海洋以稱霸世界的邏輯,認為誰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世界貿易,誰控制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世界。中國的崛起之路,有建設強大海軍,積極守衛或者重新開通海上交通要道的佈局,也有積極盤活陸上交通的佈局。

陸上絲綢之路是歐亞大陸經濟整合戰略,利用高鐵作為基本交通連接手段,促進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將帶來一個陸權時代,使國家得以確立與藍海戰略相匹配的對沖態勢。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六廊六路」

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六大經濟走廊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脈搏。新亞歐大陸橋如果建成,將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經濟圈的核心通道,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縮短了路上運距2,000-5,000公里,比海運距離縮短了上萬公里。

中蒙俄通道是聯通東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的重要橋樑。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東起中國,向西經中亞至阿拉伯半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是連接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陸海經濟帶。

一帶一路沿線恐怖襲擊活動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的貿易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連接中國和南亞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國家的便捷通道,這條經濟走廊如果建設將惠及中國西南、緬甸、孟加拉、印度等國家和地區16億人口,輻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西亞、非洲地區等22億人口的大市場,還將填補東亞、東南亞與南亞貿易與經濟發展的斷裂帶,將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過去十年,是中國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十年,從佈局看,中國確實在走一條不同於以往海上霸權國家崛起的新路。但這並非一蹴而就。亞歐大陸中,阿富汗局勢動盪、巴基斯坦恐怖襲擊事件頻繁、緬甸政局不穩都正在影響「一帶一路」的建設。美國將中國的「一帶一路」當做是戰略目標後,多行破壞和阻攔之事。藍圖已經繪就,成敗在於中國領導人是否有落實藍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