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水道爭奪戰的第一槍將在哪裏打響?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儘管中國在積極建設陸上絲綢之路,在積極拓展海上絲綢之路,但是中美在海上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正如美國全面打壓中國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海上擴張保持高度警惕。

此為中美水道之爭(二)

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關注大國的海洋爭奪,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路徑主要是在海上,提出要把包括其海軍60%的兵力部署到亞太地區。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把印度洋和太平洋連為一體。2017年12月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特朗普政府用「印太戰略」取代「亞太戰略」,把中國當成海上主要競爭者。2017年後美海軍提出《水面部隊戰略:重返制海》和在《對抗性環境中瀕海作戰》等文件,明確指出要把美軍戰備方向由控制沿海區域(From the Sea)並從沿海區域向內陸國家發動打擊向爭奪全球海洋主導權轉移。

美國緊扼16海上咽喉 重返太平洋力抑中國?

可以說美國重回海洋控制始於奧巴馬政府,特朗普政府描繪出清晰的海洋競爭路線圖。到拜登(Joe Biden)政府時期,美國從海上發起對華全面競爭戰略才得以全面展開,並付諸實施。

從兵力部署上看,美軍正從海上構建兩條圍堵中國的戰線。第一條戰線以第一島鏈為基礎,利用其海空優勢對中國東部地區施加影響;第二條以航母戰鬥群為核心,從關島、菲律賓海、南海到孟加拉灣一線,對中國南部地區施加影響。

2020年10月初,解放軍在台海演練登陸作戰。(中國央視截圖)

美國海上控制重點轉移背後是全球經濟重心轉向亞太(印太)。在諸多政治家經濟學家的預測中,亞洲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的重心。

中國作為身處亞洲,是經濟利益和太平洋與印度洋極度相關的國家,也在積極穩固自身在地區的存在,周邊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的原因就在於此。軍事上,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方向加強了軍隊的建設。中國海軍赴西太平洋進行常態化訓練和巡邏,在南海填海造陸打造了多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打破了美國的島鏈包圍。

中國儘管還不是一個全球性的強國,但一定是一個亞洲強國,中國首先是一個對周邊國家來說無法忽視的崛起存在。中國捍衛自身在亞洲的利益,這部分利益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處未來中心的中國對美國有種天然的排斥和「門羅心理」。中美對於海洋的爭奪戰首先會發生在經濟利益繁榮亞洲印度洋和太平洋。

美國海軍擁有數十年的戰鬥經驗,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僅其彈道導彈潛艇的力量就能夠消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總部設在夏威夷的美國印太司令部的職責範圍從三藩巿延伸到索馬里海岸,覆蓋了地球的一半以上。在美國的印太布局中,台灣不只是一個制衡中國的選項這麼簡單。台灣這個不沉的航空母艦從軍事領域來說是美國西太平洋軍事實力控制權的象徵。

2017年1月13日,有媒體稱中國海軍丹東艦在2015年南海亂局中驅逐美國瀕海戰鬥艦。(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中國一旦統一台灣,其對台灣海峽等海域的控制能力將大增,中國控制枱灣,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將受到掣肘。日本韓國等國家對自身海上生命線的擔憂將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美國不可能放任中國的統一行動。而中國不可能接受台灣無限期和大陸分裂。統一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因此可以預見,中美海上控制爭奪戰中,台海一旦有事,戰局將是慘烈的。

途徑馬六甲海峽一線的海上航道幾乎是當今世界最繁忙的。日本、韓國、中國等在全世界舉足輕重的經濟體都仰賴這一條航道。南海對亞洲尤其是東亞諸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海上交通要道。中國軍事實力對這一片海域的掌控力正讓美國的絕對優勢地位不復存在。無論是出於制衡中國的需要,還是出於護衛盟友的需要。美國都不會放任未來世界經濟的重心有一片海域的控制權脱離本國。美國加緊同印度、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的軍事聯繫,積極武裝日本和澳洲的原因就在於此。

雖然中國的軍事輻射範圍可以抵達美洲、非洲、中東海岸,但中國最核心的利益關切,中美極有可能發生利益摩擦的海上區域,是東起太平洋,西到印度洋的亞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區域。這裏是美國戰略轉移的重心,同時也是中國安身立命的一部分。台海和南海是這一難以迴避的矛盾中最為突出的存在。